管仲与鲍叔牙从小便情同手足,鲍叔牙识得管仲之才,事事让着他。两人在南阳共谋生意,年底分红之时,管仲贪心占有,以为鲍叔牙未曾察觉。其实鲍叔牙心知肚明,却念在他家中贫寒,多拿些许孝敬老母,遂装作不知,视而不见,情谊依旧。无奈生意不振,不久破产,管仲便投身鲍叔牙门下。数年光阴逝去,管仲仍旧囊中羞涩,亦未为鲍叔牙赚取多少金银。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无能,而是深谙成大事需天时地利,时运不济三折肱而成良医,龙困浅滩尚待机遇。管仲见在鲍叔牙身边难有发展,便参军入伍,意图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博得荣华富贵。谁料三次上阵皆败北而逃。鲍叔牙也并未责骂管仲怯懦,而是体谅他心系家中八十高龄的老母,若战死沙场,老母无人照拂。

齐襄公四年之际,鲁桓公携夫人齐姜访问齐国,齐姜乃齐襄公亲妹,两人曾有私情。齐姜出嫁后,情意淡薄,再次重逢后不禁旧情复燃。鲁桓公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责骂齐姜,齐姜随即向齐襄公告状,请兄长为其出气。齐襄公遂邀请鲁桓公赴宴,席间借机将其灌醉,命心腹大力士彭生将鲁桓公抬上车驾,却不料用力过猛,导致鲁桓公下车后即一命呜呼。鲁国百姓闻讯后悲愤不已,纷纷指责齐襄公,齐襄公便将彭生灭口,向鲁国谢罪。

齐襄公杀害鲁桓公后,便与齐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兄妹之情终非正道,齐襄公总是担心背地里有人非议,便接连杀害数位无辜之人,甚至在朝堂之上肆意欺凌大臣。齐襄公两位弟弟深恐引火烧身,纷纷外逃。次子姜纠生母为鲁人,得管仲和召忽辅佐;三子姜小白生母为卫人,受鲍叔牙相助。情势危急,管仲召忽护送姜纠逃至鲁国,鲍叔牙则带着姜小白奔赴卫国。

八年后,齐襄公被叔叔姜无知杀死,姜无知又被国人乱刀砍死,齐国一时群龙无首。两大家族高氏与国氏企图另立新君,而逃亡在外姜纠和姜小白便是唯一候选人。姜小白年少时与高氏高傒交好,高傒遂派人前往卫国秘密通知姜小白,让他速归继承君位。鲁国得悉齐国无君,一边派兵护送姜纠回国,一边遣管仲率军半路截杀姜小白。管仲顺利拦截姜小白,并一箭射中姜小白腹部,姜小白坠马不起。管仲以为姜小白已死,便火速派遣使者奔赴鲁国报信。鲁国得知姜小白身亡,放缓了护送姜纠回国的速度,迟迟六天后才进入齐国境内。

不料姜小白并无性命之忧,管仲“恰巧”一箭射中姜小白腹部衣带钩。欺骗管仲后,姜小白乘坐辒车(可供睡觉休息,四周有帷帐的车。乘坐此车乃为保密起见,防止他人发现姜小白仍然活着。)日夜兼程,火速赶回齐国,在高氏与国氏的帮助下,顺利登上王位,号齐桓公。齐桓公派兵击溃鲁军,并切断了鲁军归国之路。随后致信鲁国国君,称姜纠乃我亲兄弟,不忍心杀害,望贵国自行处决。管仲召忽是我的生死仇敌,我要将其剁成肉酱,请贵国将其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入侵鲁国。鲁国畏惧齐桓公,遂杀害姜纠,召忽自尽,管仲被装入囚车,送往齐国。

召忽为何自尽?因春秋时期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士大夫有耻感,不能承受刑罚,这是对他莫大的羞辱,会被世人嘲笑。故而在犯罪后,他们通常会选择自尽,自尽可以保全最后的尊严。管仲为何不选择自尽?因为他收到了鲍叔牙的密报,你死不了,不要害怕。

齐桓公本打算处死管仲,然而鲍叔牙却劝阻道。陛下若只治理齐国,有我和高傒足矣。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闻言,命鲍叔牙出使齐鲁边界的堂阜迎接管仲。兄弟重逢,激动万分,鲍叔牙为管仲解脱枷锁,两人开怀畅饮。至今此地仍有夷吾亭,正是为了纪念鲍叔牙为管仲解脱枷锁。管仲回到齐国,斋戒沐浴,洗刷旧物,养精蓄锐后拜见齐桓公,齐桓公任命其为宰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后来逢人便说:“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其实他甘愿“幽囚受辱”,并非“不羞小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皆因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为他求情,确信回国后不仅不会被碎尸万段,还将受到重用。倘若召忽也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求情,也不会选择自杀。故管仲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481″ img_width=”641″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0ab08de50c14d2d8737c394c12ca03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553480&x-signature=%2BuO1XQ95sX4KX

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错综复杂。在齐桓公继位前,他们效忠于不同公子,各自押宝。如果姜纠胜,鲍叔牙可能面临危险;管仲会为其求情,确保鲍叔牙家族的富贵。他们的“兄弟情”不仅仅是相互赏识,而是利益纠葛的产物,并非仅靠一个“知”字就能概括。

“管鲍之交”的故事起源于《史记》,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鸿篇巨著。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劝诫其孙女要通读《史记》,而不是只选读片段。他还认为,为了充分理解《史记》,必须反复精读并背诵部分内容。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背诵《史记》并非必要,但通读仍是必不可少的。读史记,明世事理,原价298元,现仅售48元,优惠不容错过,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