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社会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生产力进步水平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发展就越快。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呈正相关,有时双方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也间接影响了古人对事物的认知观,对于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他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神秘力量或神灵。

用现在的科学解释来说,这其实就是迷信。比如古人在建房时,通常遵循坐北朝南等讲究。同时在房屋建造中还有一个普遍的原则:“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些房屋建造准则,究竟是迷信,还是合理的建筑需求呢?

何为根

实际上,“日不晒根”中的“根”指的是墙根。古人在建房时认为,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屋内,不能直接照射到墙根处。古人认为家中是家族气运所在,如果阳光直接照射到屋内,会将家中的气运驱散,对家人不利。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乍看之下似乎迷信,但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如今我们在建造房屋或购买房源时,都会选择采光较好的位置。这样的选择确实是正确的,采光充足的地方,房屋确实明亮宽敞,居住起来舒适。物极必反,一旦阳光过于强烈,居住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弊端。当下许多楼房采用落地窗,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但到了夏天,艳阳高照时,由于落地窗没有任何遮挡,全天的阳光都会直接照射进来。尤其是中午,屋内会极度闷热,阳光刺眼,不适宜居住。

古人强调“日不晒根”还是有道理的,合理的建造窗户高度,让阳光能够均匀地照射到屋内。这样一来,在夏天太阳直射角度高的时候,屋内温度不会过高;到了冬天直射角度低的时候,屋内也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实际上,古人早在古代就已经发现了这些特殊的物理和自然现象,但没有合适的解释方法,最终只能总结出一系列谚语等来解释。比如二十四节气歌便是古人智慧的最好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知识,用以指导生活。

口不吞阳

这里所说的“口”,其实是指房屋建造的大门,古人认为大门建造时不宜开口过大,应开小一点,这与古人的祭祀习俗有关。在古代,人们习惯将祖先的灵牌放在正堂之上,以便常年祭祀和瞻仰。把大门做小一点,是为了防止大门过大,阳光直射进来,照射到祖宗的灵牌,对先祖造成冲撞。古代浓厚的祭祀文化,使得民众对先祖的敬畏之情非常强烈,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会格外重视。

在建造正堂大门时,古人会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即使是古代的达官贵人、世家大族,他们的宅邸大门再如何富丽堂皇,用于祭祀的房屋大门都是比较小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阳光直射进屋内,冲撞先祖的灵牌。这种想法在今天也逐渐被取代,一来现在很少有人会在家中摆放先人的灵位进行祭祀,即使是在南方重視宗族關係的地區,大多也建立了家族祠堂進行祭拜,單獨在家中祭拜的情況非常少見。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48″ img_width=”554″ mime_type=”image/jpeg”

兼收幷蓄,去芜存菁

对于古代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应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同时摒弃其糟粕。古人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建筑常识中的“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些原则为房屋建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尤其是在农村自建房中,古人留下的常识更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

许多农村建筑师傅都依靠古人流传下来的常识和谚语进行房屋建造,甚至传统工具如墨盒等也是继承自古代技艺。虽然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也应摒弃,切不可一味推崇,适当地予以改正,避免沉溺于过去的辉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知识不断受到挑战,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纯粹的封建迷信残余。慎重取舍至关重要。即使在建房领域,科学和知识的进步也带来了流程和方法的改进,规模化和机械化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绝非人力所能比拟。科技的发展也在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和方式的变革。

结语: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进行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其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需要严谨的态度,无论何时,都应合理甄别,让中华文化传承不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的责任是弘扬优良传统,向世界展示其魅力,而不是固步自封于陈腐的糟粕文化。文化需要进步,而非停滞不前。对此,您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