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寒食节,一个尊崇传统的风俗
地理文化渊源
韩国和中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两国邻邦毗邻,韩国自古受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四大节日:春节、寒食、端午、中秋,均源于中国。在本篇中,我们将重点探究韩国的寒食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差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寓意着“春意盎然,天气清新明朗”,是播种耕种的季节。而寒食并非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而是指在这一天只能食用生冷食物的节日。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通常在公历4月5日,与清明节前后,有时也会重合。
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溯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传说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十九年,常常食不果腹。一次晋文公饿昏,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汤给他食用。后来晋文公回国为王,介子推却携母隐居山林。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辅佐,晋文公下令放火焚山,大火三日才熄,介子推母子不幸被烧死在山中。追悔莫及的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全国在这一天禁烟火食寒食,由此得名寒食节。
韩国还有另一种寒食节起源传说,源于远古人类的“火禁”。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生命在时间的轮回中消逝,火也不例外。每年都需要熄灭旧火,重新燃起新火,称为“火禁”。在火禁期间,只能食用生冷食物,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在朝鲜时代(1392-1910年),人们会用柳树点起的火种(新火)献给国王,由国王将火种传给全国臣民。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燃起旧火,这一习俗也被认为源于古代的“火禁”。
寒食节的风俗
相传在中国,寒食节扫墓祭祀祖先的习俗始于唐朝,而韩国则是在高丽时代(918-1392年)开始将寒食视为重要节日。这天,王室会在王陵和宗庙举行盛大祭典,并放官吏三天假,禁止对犯人执行死刑。朝鲜时代(1392-1910年)也在宗庙和各陵园举行国祭,民间则准备酒水、水果、点心等祭品前往墓地祭祖追思。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如今韩国寒食节的节日气氛已逐渐淡化,但扫墓祭祖的传统风俗仍然保留。许多韩国人在这一天前往墓园,植上新的草皮,称为“改莎草”,以示追思缅怀。
在寒食节当天,韩国还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传统。人们会提前准备豆芽凉拌等凉菜、冷食,以及“寒食面”。随着时代变迁,吃寒食的习俗已不再像从前那么严格。
寒食节正值初春,万物复苏,野地里生满艾蒿。作为节日食品,艾蒿被制成米糕、糯米团,甚至在祭祀时也会出现它的身影。
寒食节在韩国又被称作“空魔日”,人们相信这天鬼怪不会外出作祟,因此有各种节日活动。孩子们会玩踢毽子、荡秋千等传统游戏。
在寒食节这天,韩国民众还会在寺庙周围植树。后来,每年的4月5日成为韩国的植树节。
现代丧葬方式
韩国很久以前就普遍采用火葬。据韩国保健福址部统计,1994年韩国火葬率仅为20.5%,2004年增至49.2%,2016年达到82.7%。随着火葬普及,韩国的骨灰堂或树葬等自然葬方式和设施也愈发多样化。这些设施正从为逝者服务的空间转变为更加关怀在世者的空间。
目前,韩国流行着咖啡馆、书房式的骨灰堂。将故人的一生用一本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每位故人有两本收纳盒,一个盛放骨灰,另一个盛放遗物。家属可以在更温馨宁静的环境中缅怀逝者。
树葬、花草葬、岩石葬等自然葬方式也逐渐受到韩国人的青睐。根据高丽大学产学研究团队2014年的一项调查,韩国人最青睐的埋葬方式是树葬(44.2%),其次是纳骨(奉安)(37%)。最受欢迎的前三位树葬地点是自然风景林(自然景观优美的树林,55.1%)、市郊(19.2%)、有渊源的地方(如出生地等,16.3%)。自然葬始于1993年的瑞士,其特点是除了牌位外,尽量减少石雕或标志牌等设施,骨灰盒用土烧制或木材、无纺布等材料制成,它们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逝者一同回归自然。韩国的自然葬设施从2011年的37处增加到目前的10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