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名称相对简单直接:幼儿、儿童、青少年(学生)、成年人(先生女士)、老年人(大姨大叔大伯)。

而昵称则更多地表达了亲昵与关切:亲爱的、宝贝儿…

相比之下,古代社会中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十分雅致的称呼,且每种类别的名称都蕴含着一段颇有意味的历史渊源。这些名称包括:

儿童

古代对儿童的称呼多样而细致,根据其不同的成长阶段,名称也不尽相同。

刚出生的婴儿

刚出生的婴儿称为赤子,因其初生时浑身通红,如赤裸一般。

未满周岁的婴孩

未满周岁的婴孩则被称为襁褓,这是因为在古代,“襁褓”指婴儿出生时所用的包裹和带子。

两三岁的幼儿

两三岁时,孩子们被称为孩提。这一称呼源自《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句话:“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四五岁至八九岁

四五岁至八九岁,被称为垂髫。年幼的孩子头发短小,自然下垂到肩头,还不够长到束起发髻,故称垂髫。《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述,其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八九岁至十一二岁

八九岁至十一二岁称为“总角”,这一年龄段的男女孩童,头发都可以像幼龙扎着犄角形状。

十岁以下的孩子

还有称十岁以下的孩子为“黄口”,因幼鸟嘴巴是黄色的。故称黄口,说空话大话之人。

青春时期

古代少女

古代少女约十二三岁,被称为豆蔻年华。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清平调·其一》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形容少女如花待放的青春美好年华。

古代男子

古代男子十五岁被称“束发”,代表着他们在少年迈向青年,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时,男子会因束发表现出身份的不同:农民在脑后挽成发髻,读书人、贵族多在头顶挽发髻,有的也会以网巾罩住。

古代女子

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相当于现在人的18岁成年礼,表示可以嫁人了,代表着女子由少女到成年的过渡期。

男子二十岁

男子二十岁称之“弱冠”,步入成年行列。男子已行冠礼,但身体尚未完全成熟,能承担家庭社会责任,可相亲,订婚。

女子二十岁

女子二十岁“桃李年华”,经历数次月经,身体更好适合怀孕生产。贵族女子在家中及笄,庶民女子则要到城隍庙中行“脱笄”礼。

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

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寓意着对生活、事业、个人认知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定位。

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寓意着对人生中所有的事情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不再困惑。

五十岁,常被称为知天命”“半百”,寓意着对自己的人生已不再抱怨,除了生死都已看淡。

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寓意着人已经度过人的最重要阶段,经验丰富,听从别人意见。

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寓意着在古代70多岁的人已经很稀少了。

八十 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已经是老神仙了![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