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已在6月12日正式降临,但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已提前”入梅”,这段时间长江以南地区连降大到暴雨。长江已进入主汛期,中下游地区水位已达”设防水位”。
“入梅”意味着”梅雨季”的来临,长江流域降水量剧增,暴雨连绵,江水暴涨,洪峰接踵而至。长江涨水期集中在6、7月,7月底水位才开始下降。水库、湖泊、河流需加强防汛排洪,农业生产也要做好排水,防止渍涝灾害。山区应防范泥石流、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及时转移受灾群众。
虽然”梅雨季”带来许多防汛和救灾压力,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夏季作物在”入梅”后一个月生长迅速,因此”入梅”后仍需投入精力管理,如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尽管”梅雨”可能给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但对于农作物而言,却是有利条件。充足的降水使土壤保持湿润,气温不会太高;而且时有阳光,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和芝麻等作物生长速度快。水稻在梅雨季可能封行,棉花现蕾,玉米抽雄,大豆结荚,芝麻开花,因此”梅雨”也并非毫无好处。
“梅雨”也会对农业带来不利影响,如内涝、病毒感染和杂草疯长。”梅雨季”农作物管理更显重要。农村有俗语”晒梅头,落梅尾,落梅头,晒梅尾”,意为刚”入梅”若无雨或有太阳,后期可能会降大雨;反之,刚”入梅”就大雨倾盆,后期往往天晴,高温炎热,即”桑拿天”。农民应利用好晴朗天气除草、施肥、锄草,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杂草应在萌芽阶段清除,趁土壤湿润及时追肥,并加强防治阳光寡照引起的农作物病毒感染。水稻主要受青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危害;玉米主要受矮缩病、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危害;芝麻主要受渍死影响。应及时清沟沥水,开启排水设施排除积水。
“梅雨季”的主雨带集中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江河水位暴涨,水库湖泊蓄水量超限。”梅雨季”期间,水库、湖泊应释放部分蓄水,病险水库应加强巡查,及时整改险情。长江、淮河可能面临大洪水,要做好防汛准备,保卫家园安全。
“梅雨季”雷电频繁,应尽量避免在户外逗留,防止雷击;家庭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大风大雨时关闭门窗。山区应提前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防止山洪暴发和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积极疏通排水系统,防止短时强降水堵塞排水管道。雷雨天气应避免外出。对广告牌、棚子、隔热层等设施进行加固或移除。
在农村,”入梅”也被称为”入霉”,因为室内空气潮湿,物品容易发霉,如衣服、被褥、餐具、家具和副食等。”入梅”后应晴天开窗通风除湿,经常晾晒衣物、被褥、鞋帽,食物适量采购,避免储存剩饭剩菜。餐具应清洗消毒,勤洗手洗澡,勤换衣服,预防病毒感染。多锻炼身体,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饮食要清淡,中午可适当休息。农村有”出梅”后”晒梅”的习俗,即将家中所有物品拿到阳光下暴晒一天,利用紫外线杀灭物品上的病毒。同时应彻底清洁家居环境。民间还流传着”打雷送梅,永世不回”的说法,即”出梅”当天最好打雷,不管是否下雨,因为雷声是”送梅”的信号,与”霉”谐音,意味着霉运不会再来了。如果不打雷,则意味着可能”倒梅十八天”,即”梅雨季”可能延长十八天,汛期也相应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