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能够荣列“八大菜系之首”,不仅是因为其在盛大宴会中“出场率”极高,丰厚的历史底蕴也是重要因素。

《史记》记载: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

齐鲁大地坐落于黄河下游,气候适宜,拥有湖泊、河流、平原、丘陵等多样地貌。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鲁菜提供了丰盛且优质的物产支撑。

早在东周时期,齐鲁地区的饮食文化就崭露头角。

这里的厨师注重使用牛、羊、猪、禽、海鲜等食材烹饪佳肴。无论是在曲阜还是临淄,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食胜地,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鉴。值得一提的是,当各地厨师还在探索“五味调和”的奥妙时,鲁菜大师们已将其熟练应用于菜品中。

管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美食家。他提出的著名美食论断“雕卵然取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体现了对美食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理念与后世的凯恩斯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也奠定了鲁菜自诞生之日起就超越其他菜系的“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基调。

在餐饮礼仪方面,管仲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曾提出: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浆。”

这套餐饮礼仪既合理又合乎逻辑,强调了食物摆放的次序和规律。首先上桌的往往是清淡的蔬菜羹汤,随后才是鸟兽鱼虾等肉类,荤素菜交替排列,充分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地区就开始重视餐饮礼仪,这为中国餐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论衡遣告篇》记载:

“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以水,淡则加之以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使也……此犹憎酸而沃以咸,恶淡而灌之水也。”

文中的狄牙是深受齐桓公宠信的大厨易牙。在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的厨师多以食盐调味,而易牙却掌握了“水火变易之法”,能够通过控制火候来调节食材的入味程度。

我们无法忽视易牙那段黑历史,即他将自己的孩子烹饪成肉羹进献给齐桓公。这段往事既反映了易牙对国君的忠诚,也暴露出他对美食的近乎变态的追求,令人不寒而栗。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极端的行为早已绝迹,避免了《狂人日记》中所描绘的悲剧。

谈及东周食客的美食理念,自然离不开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是因为孔子在山东历经美食洗礼,才对饮食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

孔子是史上最早提出“饮食卫生标准”的古人,他反对食用发臭、变质的食物,主张“色恶不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提出与现代卫生标准相通的理念,实属不易。

孔子的“食酒搭配”观念与法国美食文化遥相呼应。法国菜讲求菜肴与酒的搭配,而孔子也认为不同的酒适合搭配不同的菜肴。

殊不知,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饮食艺术,早已被中国先贤所掌握。

现今出土的汉墓石刻中,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庖厨图”。

图中出现了兔、龟、狗、鸭等多样的动物食材,反映了当时鲁菜厨师选材之广泛。后厨人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宰杀牲畜,有人负责清洗蔬菜,还有人待在笼屉旁蒸煮或在烤架边烧烤。

图中还有一幕颇为滑稽生动:

一人侧卧在地上,身边一位看似厨房管事的妇女正在用汤勺责打他。显然,这个可怜的家伙违反了某种厨房纪律,因此受到惩罚。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538″ img_width=”85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6dfa639484745febf63ade7ccf0a4f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

鲁菜:中国饮食界的翘楚
在两宋首都汴梁和临安,出现许多烹调“北食”的菜馆,其中招牌菜大多属鲁菜。宋代文学作品亦有记载,山东小吃如馄饨、五色饼当时风靡全国。
北宋覆灭后,北方长期受金、辽、蒙古侵占,黄河流域汉民骤减。随着经济中心南移,鲁菜迎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使鲁菜师傅将阿拉伯香料融入菜式中。
元明清三朝,鲁菜的发展得益于毗邻北京。宫廷菜需满足考究、突出风味、易得食材等标准,鲁菜凭借其千年历史、咸鲜口味和新鲜食材,成为北京宫廷菜的首选。

台湾哲学家张起均认为,北京作为南北精英云集之地,其饮食水平必须拔尖,鲁菜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最终超越地方菜,成为全国品质最高的菜系。鲁菜馆更是北京最受欢迎的菜馆之一,其菜式既气派又不失精致,其中精品佳肴数不胜数。
鲁菜作为中国饮食界的代表,广受赞誉。明清时期,鲁菜大厨在北京皇宫御膳房和京城餐馆占据主导地位,后又随着“闯关东”浪潮传播到东北,影响深远。其他菜系也借鉴鲁菜创意,如南方美食“酥肉”。
上世纪三十年代,山东福山县的鲁菜师傅在北京独占鳌头。吉升馆等鲁菜老店生意火爆,创造了餐饮界的奇迹。

《金瓶梅》所描绘的明代山东临清风貌中,收录了上百道鲁菜名菜。魯菜厨师 אף垄断了京城的餐馆业,将鲁菜带到了东北地区,影响深远。
如今,鲁菜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未来仍将在中国餐饮界屹立不倒,并将齐鲁风味传扬到世界各地。
参考资料:
《史记》
《酉阳杂俎》
《齐民要术》
《水浒传》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