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记录的司马懿与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大相径庭。

曹丕临终前,封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多次升迁,担任过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去世后,将年幼的后主曹芳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之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如父,不敢专权。但不久,曹爽听信亲信丁谧谗言,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将其迁为无实权的太傅,自己把持朝政。

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未遭遇如司马懿般的政敌对抗,李严的权力窃取只需一纸命令便可解决,而曹爽却将司马懿直接排除在外,司马懿对曹爽虽心有不满,但直至公元244年,曹爽率军北伐蜀汉,遭遇暴雨困于峡谷,司马懿仍对其安危忧心忡忡,劝其退军。若其心怀不轨,大可置若罔闻,待曹爽覆灭后坐收渔翁之利。司马懿先生当初的最大目的,不过是夺回曹爽手中权力而已。公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赞同,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更无谋反迹象,声望正处于巅峰。……从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指责,并不公允”。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内心疑虑而外表宽容,多谋善变。曹操早年便已察觉司马懿有不臣之心,且听闻其有“狼顾之相”。

曹操决定验证,一次,他交予司马懿一项任务,司马懿领命退下。

曹操眯着眼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突然叫了一声:“仲达!”

只看见司马懿身体未动,仅有头部转向后方,看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中流露出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满腹疑虑,退出了大帐。曹操却坐立不安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中言,有一种相貌称为“狼顾之相”:回头望人时,身体不动,头部能够向后一百八十度转动。传说有“狼顾之相”者难作人臣。

不久,曹操又做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槽中吃料,醒来后十分不快。

曹操初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掉了马超的父亲。而司马懿父子恰巧对应这三匹马,而“槽”又与“曹”同音,“三马同槽”岂不正暗示着司马氏图谋曹家?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吉之兆,便叫来太子曹丕,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图谋不轨,绝不会甘愿为人下属,将来必定会参与到你家的争斗中,你要多加注意。)这就是“三马同槽”典故的由来,此槽并非马槽,而是指司马氏吞并曹氏,而且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三马”还可以对应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他们共同为司马炎取代魏朝奠定了基础。

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司马懿确有才能,杀之可惜;二是无端杀害司马懿,影响十分恶劣。

但此时的曹丕正与司马懿十分亲近,他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自此更加“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兢兢业业工作,日夜不休,就连喂马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享有很高的威望,即使在其去世后,文钦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仍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许多称赞。史书中记载他让“天下大悦”、“天下欣赖”。

司马懿的名声败坏始于永嘉之乱之后。他的无能子孙自相残杀,导致五胡乱华的浩劫,身世低贱的石勒对司马家族恨之入骨。而东晋则一直被南方士族把持。晋室南渡后,情形与当年的蜀汉相似,拥戴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益高涨;东晋灭亡后,情况更为明显。到隋唐时期,民间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