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历史悠久,古韵犹存,兼具传统与现代气息。代代相传的方言承载着先祖的足迹,“古今相会,时过境迁。”让我们以方言为载体,溯古探今,回望先人的生活,领悟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根源。《龙口趣谈》,古今交融,方言俚语,世道万象,欢迎投稿,共襄盛举。

各位读者

在我们的大龙口

除了新鲜的海味

清新的空气

还感受到了“黄县话”的魅力了吗?

极具地方特色的

方言

令人倍感趣味

今天就为大家献上黄县方言小故事

“因”字

“因”为象形字,甲骨文形象描绘了人躺在席垫上,本意应指坐卧之物,即席子或垫子。席子供人铺设于地上,故“因”引申为依靠、凭借,《说文·囗部》:“因,就也。”段玉裁注:“‘就’下曰:‘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阯。故因从囗大,变其区域而扩充之也。”“因人成事”“因地制宜”用的皆是此义。从时间角度,依凭具有惯性和延续性,故“因”又引申为沿袭、承接,《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国都粮仓里面的米谷,一年接一年地积累。后“陈陈相因”用来形容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沿袭、承接顺应时间之河向下流动,故“因”又引申为顺随、顺着,《金史·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即为该义。逆着时间之河上溯,原因也是一种凭借,因而有了原因、因果、因缘等衍生意,由原因虚化为介词,作经由、通过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即为此义。又可作为连词,作因为、因而解,如因噎废食、因笔志之。后来“因”专用作衍生意,而席子的意思便另加意符“艹”写作“茵”(“因”为声符兼表义),如绿草如茵、茵席。茵陈(黄县方言称“茵陈蒿儿”)为菊科蒿属植物,可入药,嫩时可食用。关于它的命名,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载:“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茵陈”以前写作“因陈”,取因宿根而生的意思。后改为“茵”,也未尝没有铺陈于地,覆盖成茵之意。

黄县方言里,“因”多用作衍生意,“因由”即指理由、起因,如:你这么做肯定有个因由吧。“因儿”表示由此引起的后果,如:因儿这个两家不说话喽。

凡从“因”取义的字都与坐卧之物、依靠、扩充等义相关。

“洇(yīn)”指液体在纸、布及土壤中向四外散开或渗透,如:这种纸写字容易洇;他胳膊上嘞血把纱布都洇透喽;浇地嘞时候别浇到地头,让水慢慢洇过去就行喽。我们小时候用的作业本,都是用25克有光纸印装的,纸很薄,质地也不好,落笔的时候稍一迟疑,线条就像膨化虾条般胀开,如果钢笔尖再粗一点,那字就变成一个个墨团,“乌目糟眼”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写作业时都要弄个塑料片垫在纸下,这样洇得能轻一点,最起码钢笔水不会洇到下面的纸上。“洇染”指染料向周围自由散开的一种印染方法,也可指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洇染出的色彩浓淡相宜,过度自然。宣纸是中国独有的书画用纸,按纸张的洇墨程度可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生宣用俗话说比较容易“洇”,能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可作写意山水;熟宣是生宣在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一般用于工笔画或青碧山水等;半熟宣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乎前两者之间。好的书画作者能利用墨的浓淡和宣纸的洇墨轻重,做到“墨分五色”,即表现出墨的浓淡干湿来。

复写纸黄县方言称“洇纸”,因为在老辈子人看来,复写的过程就是你在上面写字,复写纸上的油墨洇到下面的纸上。脓疱疮黄县方言叫“黄水疮”,黄水流到哪里,疮就“洇”到哪里,传染性非常强。“阴燃”指燃烧而不冒火焰,像炼火烧、炒豆儿炒长儿果,锅底就要烧麦糠,“阴儿着”,不起火焰不糊锅。生炉子的时候,最底下放引火草,上面放木头,最上面是煤块,点着最下面的引火草,就不用管了,让它“洇跟儿着”,用“洇”来形容火焰就像水在纸上一样扩充散开一样,由此及彼,不断引燃。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我们对亲缘关系分得细致入微,亲属总的来说分两大类: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为“血亲”,没有血缘关系的称为“姻亲”。《尔雅》:“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说文》:“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从姻。从女从因,因亦声。”《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有“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婚姻之故,言就尔宿”的句子,“就”“因”同义,妇人要去夫家居住,故曰“姻”。借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称“姻亲”,如姑父、姨父、姐夫、舅儿头、连襟等。在过去,要称兄弟的丈爷、姐妹的公公为姻伯,称兄弟的丈母娘、姐妹的婆婆为姻伯母,称兄弟的舅儿头、姐妹的大伯儿小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