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5,完成第42页“做一做”,第44~45页“练习九”第3、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正确运用它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100以内两个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生活情境导入。

师:昨天老师买了几本书,你们知道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吗?

课件出示老师买的几本书。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出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数的大小比较的概念。

2.揭示课题。

师:要比较这些书哪本最贵、哪本最便宜,其实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数的大小比较]

二、活动探索,探寻比较方法

1.比较两个两位数(十位不同)。

(1)师:这里有两个数,42和37,谁大?谁小?(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较,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比较方法。

学生尝试比较,教师巡视。

(2)交流展示方法。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摆小棒。分别用小棒摆出42根和37根,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

预设2: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和7个一,所以42大于37。

预设3: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

预设4:只看十位,就可以比较出数的大小。

(3)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比较出了42和37的大小,非常好!怎样更快速地比较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直接比较十位上的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42>37

【设计意图】在比较42和37的过程中,注重交流不同的方法,理解其道理,同时对比较的方法进行优化。

(4)及时练习。

师: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下面一组数的大小。(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2.比较两个两位数(十位相同)。

师:刚才我们比的都是十位不同的两位数,那如果是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课件出示)

(1)同桌两人合作,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23和25。

(2)借助计数器比较23和25的大小,并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情预设】23和25这两个数的十位都是2,再看个位,个位上的3小于5,所以23小于25。

教师板书:23<25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这个直观学具,引导学生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3)及时练习。

师:接着比较下面一组数的大小。(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3.归纳总结。

师:我们刚才学了一会儿如何比,谁来说一说,有什么又对又快的好方法?

【学情预设】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板书)

【设计意图】在展示学生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方法后,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师:像8118这样的数,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独立完成没有问题,但在比较81和18、98和89的大小时容易出错,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后集体讨论。

师:这么多的数,应该怎么比较大小?

【学情预设】观察这5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再按要求排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综合运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了“>”“<”“=”的意义,掌握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谁来总结一下?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3范例6,完成P43“练习九”第4题和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感知多于和少于100以内的数,会用“比……多一点/少一点/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洞察、分析、比较、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准确使用“比……多一点/少一点/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多一点/少一点/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三个不同大小的球 – 篮球、排球、网球。让学生观察。

师:比较一下三个球的大小。

【学情预设】 预设1:篮球最大,网球最小。 预设2:篮球比网球大,篮球和排球差不多。

师:篮球比网球大多少?你能形容一下吗?篮球和排球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篮球比网球大得多或大很多”、“篮球比排球大一点或大一点”、“篮球和排球差不多”。然后引导学生反过来描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年幼,生活经验不多,首先从熟悉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三个球的大小,让学生利用经验体验大得多/大一点、少得多/少一点的含义,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2.揭示课题。

师: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球的大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比较,在比较几个数量是多少的时候,经常用“比……多一点/少一点/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说一说。[板书课题:比较大小(2)]

二、探究新知,具体感知

1.估一估。

(1)课件展示装有10个黄球的瓶子。

师:数一数有多少个黄球。(10个)

(2)课件展示装有15个篮球的瓶子。

师:猜一猜篮球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猜的?

【学情预设】以10个黄球为标准。猜测蓝球的数量。

(3)课件展示装有58个红球的瓶子。

师:估算一下有多少个红球。

【学情预设】学生既可以使用10作为标准,也可以使用15作为标准。在估算的基础上理解“58”。

【设计意图】通过示例,学生学习估计的常用方法:首先识别10(作为标准量),然后评估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标准),形成一些基本的估计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感,感知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一下,说一说。

(1)体会“比……多一点/多得多/少一点/少得多”的含义。

师:哪种球最多?哪种球最少?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比较大小(2)
– 红球比黄球多得多,蓝球比黄球多一些。
– 黄球比红球少得多,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以下两条内容展开教学:
– 通过估算瓶中小球数量,理解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数感。
– 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种颜色小球数量比较结果。
尽管学生能够使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但规范的表述还需要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