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若提名科学前沿最热领域,大多数人会投给引力波,因其在两年内四次捕捉到来自黑洞的引力波、斩获一尊诺贝尔奖,且影响了所有科技强国的研究计划。

再探引力波

值得欣喜的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10月,科学家宣布,于8月17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简称LIGO)和欧洲处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首度从数千公里外同时捕捉到中子星碰撞释放出的引力波。这是继上次黑洞融合产生引力波后,科学家一年多来的第五次捕获,也是首次获得中子星碰撞生成的引力波。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末期,经由超新星爆炸后,可能形成的产物之一。其中,恒星经历猛烈压缩,内部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组成中子,最终成为直径仅十余千米,却拥有数倍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体。中子星的诸多天文现象极具观测价值,如其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可达数十亿吨,当两个致密的中子星进一步碰撞、合并时,会瞬间释放出庞大能量,这使得天空某个区域的伽马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强,产生“伽马射线暴”。

此次发现历程如下:

LIGO与VIRGO同时捕获到一个持续约1百秒的新引力波信号,通过对信号特征的分析,科学家认为其源自两颗中子星的合体。信号到达约1.7秒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费米卫星探测到一个伽马射线暴。由于引力波信号与伽马射线暴同时来自天空同一区域,科学家判定两者必然由相同天文事件产生。

随后,全球天文学家在收到LIGO的通知后,纷纷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如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甚大望远镜以及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对相关区域展开观测。

持续数周的后续观测,结合约百秒的引力波数据,科学家得以全面还原这一天文事件。约1.3亿年前,在长蛇座尾部的“NGC4993”星系中,两个比太阳略重的中子星偶然邂逅,最初相距约400千米,以每秒12圈的速度绕对方转动。巨大的质量扰动了宇宙,输出一阵阵时空涟漪——引力波。

随着中子星离得越来越近,其转速逐渐提升至每秒2000圈,引力波的“哨音”也愈发急促。最终,两颗中子星迎头相撞,10亿℃的高温物质从碰撞点喷涌而出。庞大的冲击波穿透喷涌物质时,也辐射出剧烈的伽马射线。这些光、宇宙射线和引力波,以光速历经1.3亿年,抵达地球,为人所察觉。

“多信使天文学”

此次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被成功捕获,对天文学研究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常言道,天文学研究如同“盲人摸象”,因为宇宙浩瀚无垠,难以理解,往往一种观测方式只能获取片面信息。从古人徒手仰望星辰,到伽利略首用天文望远镜指向夜空,人类观测宇宙最初只依靠肉眼,而这种观测受制于天气条件,且许多天体肉眼不可见。

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宇宙中除可见光外,还存在X射线、无线电波等隐射线。人类通过探测它们,得以触及“宇宙大象”的其他侧面,如黑洞的引力使光线亦无法逃逸。人们虽无法看到黑洞,但它会释放强烈的X射线,使得天文学家能够分析黑洞的若干性质。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就是“电磁波天文学”,利用可见光、X射线、无线电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来“观测”天文现象。

引力波是与电磁波性质迥异的物理现象,爱因斯坦百年前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波记录的是时空变化的“涟漪”,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为微弱(不像电磁波),且其携带的来自波源的信息恒久不变。科学家由此拥有了另一种“听闻”天文的途径,使“电磁波天文学”升级为“多信使天文学”,既可利用电磁波“观测”,又可利用引力波“听闻”,甚可利用电磁波“观测”那些从引力波“聆听”到的天体。此次“中子星碰撞”便是以这种方式研究的——科学家仅凭引力波数据就获悉中子星碰撞过程、确定伽马射线暴的起源,后又用电磁波“观测”到这场碰撞。

接下来,科学家将用相同的技术手段(LIGO、VIRGO)持续观察更多黑洞、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未来可能每日都有新发现。“多信使天文学”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科学理论,在宇宙诞生后的约138亿年,它经历了一段充斥着极热光子、电子和质子的等离子态时期,形成了一团高温、高密度的带电物质。光子在这团浆云中散射,无法穿透这层炽热的颗粒层。宇宙最初的38万年对我们而言是不可见的。

直至大爆炸发生38万年后,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原子开始形成,带电物质渐渐散开,宇宙中便有了可以传播的光线(运动的光子)——这也是“电磁波天文学”所能研究的所有天文现象的“时间起点”。而在此之前发生的情况,只能寄希望于初始引力波。

引力波能做什么?

不得不讨论引力波对普通人的价值,毕竟“宇宙时空”离我们太遥远。事实上,科学家在探索引力波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进步,已经有不少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

以世界上最重要的引力波探测天文台——美国的LIGO为例,它耗资数亿美元,由上千位科学家花费40年建成,但仍需要不断“升级”。原因在于,引力波非常微弱,地壳运动的震颤、数千千米外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温度的略微上升,都可能对探测造成干扰。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LIGO必须将精度技术提升到极致。

比如,LIGO使用的镜片由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制作,可以使投射三百万个光子中仅有一个光子被镜片吸收。这说明镜片比空气都更通透,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手机和相机领域;在探测引力波时,LIGO激光在天文台内反射400次,总光程达1600千米,但仍能保持不发散、不衰减,其中必定使用了高超的激光功率放大技术,这或可为无人驾驶汽车中的激光雷达提供借鉴;LIGO真空系统内的压强,仅为海平面大气压强的万亿分之一,如此高真空技术对需要防尘的半导体加工业也颇具价值;而LIGO的减震抗震系统,在导弹存储方面也可直接应用。

但引力波本身能做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引力波对日常生活几乎没有用处,最多只能激发导演或作家的创作灵感。当人类最初意识到电磁波的存在时,也没有意识到它有什么用,而如今,电磁波却在微波炉、手机和航空中不可或缺。引力波也许会重复这一故事。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杂志2018年1期 文章 欢迎您关注大科技公众号:hdkj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