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位,秋季的初等节气。立秋的“立”有开始之义,“秋”为农作物成熟之期。立秋寓意稻谷成熟,草籽果实结子,收获之季来临。

农谚云:“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

此刻起,从北向南正式入秋。“一叶知秋”将领衔北方,而南方则翘首期盼“秋老虎”光临。

2019立秋具体时间

《中国天文年历》预示,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2分迎来“立秋”节气,酷伏余烬,清风渐起。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日即将告别,清爽的秋季即将登场。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为“立秋”的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即立秋后,微风拂面,倍感清凉;晨曦中,大地凝结一层雾气;受气于秋的寒蝉也应和鸣叫。

节气交接时刻精确到分秒,通常精确至时分秒。

2019年立秋交节气时辰:8月8日(星期四)03:12:23(寅时)

对我国多数地区来说,立秋仅仅宣告秋天的名义startdate。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为秋季开端。根据该标准,立秋时我国很少有地区进入秋季,各地依旧高温。

“立秋处于中伏和末伏交替之时,暑气仍存,不会立刻凉爽。”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此时要密切留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务必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溯源

“立秋”亦代表收获,“秋不凉,籽不黄”,立秋更关乎农业收成。立秋预示着酷暑退去,凉秋将来。这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意味着炎热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就要到来。还意味着草籽果实结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视立秋为夏秋之交的重要节点,历来重视这个节气,故称其为“立秋”。

立秋气候变化

“立秋”首先带来气候变化。从这一天起,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降低,正如谚语所云:“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前後差异较大,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告诫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最重要的预兆是降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出的规律。

立秋是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转化为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中医认为,养生必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秋季养生首在“收”。古语“伤春悲秋”,秋季应注意收敛情绪,主动排解郁结,做到内心沉稳,神志安宁,心情愉悦。同时还应收敛精气,适应秋天收敛的气候。

“立秋后天气逐步转为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要早晚适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感冒。”北京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徐洁指出,秋季是疾病高发期,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

“立秋”,对农事影响颇深。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重视“立秋”程度不亚于过年。立秋当天天气晴朗,预示今年风调雨顺,可静候丰收。 “立秋”后的降水情况更不容忽视,“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仍是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黄灿烂的秋天即将到来。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吹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日中的热风,微风拂面,倍感清凉。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依旧强烈,夜晚的凉风吹拂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空气中的水汽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因此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受气于秋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仿佛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已经结束了。

立秋习俗

“贴秋膘”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49″ img_width=”55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Foikxd5PknLFK~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573370&x-signature=fBcxAK3Z8AMlb9IJstH6RZ1s

我国民间流传着立秋之日食用西瓜、秋桃等“啃秋”“咬秋”的习俗,旨在寓意用西瓜“啃”掉余夏暑气,赶走“秋老虎”,迎接凉爽秋季。下班回家后,别忘了买个大西瓜,和家人一起“啃秋”,消暑解乏!

咬秋

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写道: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咬秋,又称啃秋,是指在立秋时节吃西瓜。在北方和江南部分地区,立秋有吃西瓜的习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在江苏等地,人们就有立秋吃西瓜的习惯,据说可以不长秋痱子。

晒秋

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一诗中写道: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

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分布在湖南、江西、安徽山区的村民受地势影响,村庄平地较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以及自家窗台、屋顶晒或挂晒农作物。各种成熟果实晒在一起,构成如同一幅幅饱含色彩的油画般美丽。晒秋,传递丰收的喜悦!

喝秋水

由于夏季出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洗澡防秋老虎

立秋洗澡有很多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是:防止生秋痱子。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的说法,天气依然炎热,盛夏的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苏州人在立秋这天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时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几片薄荷叶,放入泡澡水中。

而在江苏各地,立秋有不同的习俗。

吃绿豆百合汤:苏州

苏州人在立秋这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讲究时令饮食。绿豆百合汤具有清凉解暑、宁心安神、美容养颜、润肺止咳的功效。

摸秋:盐城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晚上,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

立鳅:无锡

无锡人有这样一种说法:立秋能看到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稻田中泥鳅就会在水里竖起来站着。

称水:宿迁、淮安

以前,宿迁人会在立秋前后使用容器装满水,容器要大小一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更重,就说明“伏水”重,那么秋季降雨量就会减少。如果立秋后的水更重,那么秋季雨水就会较多,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的习俗,根据水的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情况。水重则是凶兆,有俗语说“秋水涨,卖渔网”。

立秋饮食养生

秋燥时节,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尤其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在烹饪中会失去大量水分,食用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少量使用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是没问题的,但不要经常食用。比如姜,它含有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因此它既有利也有弊。民间也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但在秋天,最好别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古医书中也告诫:“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原则,即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比如:

蜂蜜

蜂蜜中含有约35%的葡萄糖和40%的果糖,这两种糖可以不经消化就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直接补充能量和体液。适合乙肝、便秘、肠道不适者食用。但糖尿病患者、脾虚泻泄者切忌食用。

银耳

又称白木耳,是一种名贵补品。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寒性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外感风寒、出血症、糖尿病患者慎用。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20″
img_width=”1080″
mime_type=”立秋习俗:
品尝龙眼,福运绵延:
立秋季节,台湾龙眼正值丰收。相传食之,后代将位居高官。又有俗称”福圆”,民间流传:”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
享受”渣”食,祈求康健:
山东莱西地区立秋盛行吃”渣”,一种用豆渣和青菜做成的美食。有谚云:”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秋季是胃肠疾病高发期,这类民俗寓意祈福健康、镇病祛邪。
立秋养生:
温补脾阳,调节寒湿:
中医认为,立秋至秋分称为”长夏”,此时脾脏养生尤为重要。湿邪伤人阳气,特别是脾阳,导致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这一阶段养生应着重温补脾阳、调理寒湿。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立秋后应避免生冷辛辣之物,适宜多食梨子、银耳、百合、葡萄、石榴、芒果等,滋阴润燥、养肺健脾。如有湿邪侵袭,可增加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利水渗湿食物。
早睡早起,精神充沛:
立秋暑热难消,宜早睡早起,调养阳气。早起舒展肺气,防止收敛过度。起床前放松四肢,闭目养神片刻。秋季属肺,情绪易悲忧,宜保持内心宁静,以缓解肃杀之气。
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小心上呼吸道疾病:
立秋昼夜温差大,易诱发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体质虚弱者应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盲目”春捂秋冻”。
警惕过敏性疾病:
易过敏人群应提高警惕,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接触过敏原。也可通过中药或针灸调理体质,固本益气,减少疾病复发。
防暑降温,防秋燥:
调理脾胃,为养生”打底”:
立秋后虽暑气渐消,但应继续防暑降温。经过夏季炎热,脾胃虚弱,此时应专注调理脾胃功能,为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饮食平衡,减”少辛多酸”:
避免燥热食物,少吃辛味食材。可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养肝气,如苹果、葡萄、柚子等。增加健脾祛湿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等。有脾胃虚寒者慎食瓜果。
“贴秋膘”勿过早:
民间传统”贴秋膘”宜缓行。立秋后,人体胃肠功能尚未恢复,高蛋白饮食易加重负担。应逐渐增加营养摄入,避免肠胃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