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盛唐著名诗人的履历,高适堪称“大器晚成”的典型。他仕途早年不顺,直至五十岁才真正开始步入仕途,然十年间却攀升至古代读书人人生巅峰——做到了当时名声显赫的诗人中官职最高者,令人叹为观止。

年少时,高适曾两次赴长安谋求仕途,均未成功。第二次返回后,他踏上了漫长的游历生涯。直到四十五岁,他才中进士得官,然而仅是一名小小的县令,且任职不久便辞官归乡。

四十多岁的年纪,高适在江湖上漫游,结识了李白、杜甫,留下一段关于“求仙问道”的传奇经历。彼时,他也创作了诸多名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送别诗《别董大》便是这一时期所作。

《别董大》共两首,世人常只知其一,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千古流传,将离别之情写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别董大》还有一首值得玩味。

诗题所指的“董大”究竟是谁?高适又是怀着怎样的境况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从第二首诗中可见,此时的他处境颇为窘迫,甚至买酒的钱都没有。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所送之“董大”名为董庭兰,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琴师(重点提示,谨记在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随着吏部尚书房琯被贬,董庭兰也远离长安。这一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相遇于睢阳,高适便写下了《别董大二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景致,广阔无垠:千里黄云笼罩天空,北风呼啸,吹走大雁,又带来漫天飞雪。如此景象下,离别岂不显得更加凄凉、迷惘?但高适笔锋一转,化悲凉为豪迈,写道:不必担心前路无知己,普天之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

高适这两句旨在宽慰友人,却也十分贴切:董庭兰是一位知名琴师,即使离开此处,也会有赏识其才的人,所以不必担忧,不必哀伤,只要有才华,天涯何处无朋友。这两句写得妙笔生花,离别虽难,但沉浸于哀愁之中实则无益,唯有展望未来,期待前路坦荡,知己遍地。杨炯的“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也承载着这样的期许。

这一首写的是高适当时的实际境况。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正如文章开头所述,高适当时仍处于“贫贱”境遇之中。但读后两句,并无丝毫窘迫之感,反而透露出一种洒脱之意:今日相逢,虽然买不起酒钱,但大丈夫谁甘愿贫贱?

即便囊中羞涩,高适不甘于贫贱的志向也已在诗中显露无遗。结合他后来的仕途腾达,这种经低谷而心志不灭的情怀更显励志。

人这一生难免有浮沉,大丈夫难免会有窘迫、低谷之时,登高临绝顶,也曾入深渊。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但心中志向应常在——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