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历史悠久,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在汉朝逐渐普及开,到了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最初,人们将节日寄寓在牛郎织女的天象变化中,汉朝时则有了人格化的描述,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节也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源自远古时代星宿崇拜,演变为以七姐诞为主的传统节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习俗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同时也是爱情的节日。

1.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会清扫庭院,年轻的妇女和姑娘们先向织女星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2.晒书晒衣

“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是因为七夕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常常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3.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4.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5.喜蛛应巧

这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

6.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传统文化中人们会在小木板上撒上土,播下粟米种子,使其发芽,再摆放一些小茅屋、花木,形成田园村落的景象,称为“壳板”。亦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待其芽苗长出寸许,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七夕前夕,人们会用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植物浸泡,生出几个月芽,再用红蓝丝线扎起来,寓意“得子得福”。还会用蜡塑造出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漂浮。

七夕节的活动

1.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名为魁星,亦称魁首。在古代神话中,魁星掌管文运兴衰,因而受到文人的推崇。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诞辰,读书人会特别尊崇他,祈求考试顺遂。在古代,中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也是由于魁星掌管文运的缘故。闽东地区的读书人在“七夕”这一天尤为盛行“拜魁星”的习俗。

2.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人们会在案前焚香礼拜,随后聚集在桌前,一边享用花生、瓜子等零食,一边朝着织女星座,默默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少女们会祈求容貌美丽或找到如意郎君,已婚妇女们则会祈求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