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现代社会,放风筝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每当目睹形姿各异的风筝随风飘舞,乘风而上,你是否曾好奇过这高空游戏背后的深远历史呢?

据 文献记载,风筝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博学多才的墨子对这会飞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花费三年时间以木头为材料,制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木鸟,试图让它翱翔天际。木鸟飞上天后不久便坠落。墨子三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于是将这项挑战传授给他的学生鲁班。

吸取了墨子的经验教训,鲁班改用轻盈的竹子制作风筝,将竹子劈开削平,用火烤弯成喜鹊的形状。这次的尝试获得了成功。古籍相传,这只“木鹊”在空中翱翔了三天之久。相传鲁班成功后,又用它窥探了宋国的军情。倘若此传闻属实,那么这桩制鸢窥宋的故事就是有史以来风筝首次用于军事之途。

尽管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尚有争议,但在不久之后的正史中,风筝被用于军事的实例已得到证实:两百年后的楚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期间,项羽军队被刘邦军队团团围困。彼时,韩信命人用牛皮制成风筝,绑上竹笛,当风筝飞上天空时,竹笛遇风而响,汉军将士闻之,齐声吟唱楚歌。这凄厉哀婉的乐声动摇了楚军的士气,引发了溃逃,成就了著名的“四面楚歌”。

风筝除了吓敌求胜,还是一种重要的求救工具。南朝时期,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围困在首都南京城中。太子遂放风筝向外求救。这封空中的救援信却不幸被侯景的手下射落,致使梁朝失去外援,最终覆灭。虽然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却也说明了风筝传信的非凡妙用。

直至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国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受当时造纸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人们开始用纸张裱糊风筝。过往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风筝,在唐代已成为人们娱乐玩耍的不二之选,“儿童放纸鸢”成为一种盛行的民间风俗。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场景:“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

唐宋之际,人们在纸鸢上添置了哨子,因其鸣声悠扬,故称为“风筝”。此后,“风筝”这一词泛指所有带哨子的纸鸢。

宋代,风筝文化达到了巅峰。放风筝是当时人们十分喜爱的全民户外运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宋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生动描绘了放风筝的场景。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即指风筝。

十三世纪,马

自明清以降,风筝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尺寸、款式、扎制技艺、装饰以及放飞技巧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潍坊国际风筝节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云集一堂,共襄放风筝的盛大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