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

九年级

探究与学问

文 | 顾颉刚

[批注]题目原为怀疑与学问,现修改为探究与学问,更能准确体现文章主旨,探究精神也是怀疑精神的一种体现。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批注]作者引用的是宋代两位理学大家的话(有必要让学生记住这两位大儒的名字、了解他们的重要地位)。中国学术史上明显出现“怀疑”精神,或许始于宋代。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批注]教学中可以设问:作者接连引用两位宋儒的话,是否重复或雷同?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连用两位大儒的话,可谓先声夺人,给人印象深刻。同时表明:重视怀疑精神,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学术界的共识和强调。我们还可以精细地分辨:程颐的话强调“会疑”,张载的话强调“须疑”,从逻辑上看,是否应该先说“须疑”(态度)再说“会疑”(方法)呢?张载早于程颐,为何不按照时间顺序引言?也许,作者引用这两句话,纯属信手拈来,没有那么多细致的考虑,只是根据两句引言的长短排序。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依据。事实和依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目睹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就如在国难危急之际,[批注]作者修改的目的是让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耸人听闻,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想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只有靠自己亲身经历和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眼所见的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批注]作者替换了原有的写作方法,避免过多的条件句,这样不仅更简洁凝练,而且也加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我们对于传言,不论相信还是怀疑,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我们相信它,是因为它“是”;怀疑它,是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批注]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论点。不随意轻信的态度,正是探究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前提。我们听说古代有伏羲、神农、黄帝,便要质疑:这是谁说的?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同样地,我们听说“腐草化萤”,[批注]作者修改了论据,一方面与上文“传说的话”相对应,另一方面也结合了自然科学知识。 也要质疑: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如此反思,一切虚妄的说教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说,[批注]这段话,从上文的“对于传说的话”递进到“对于一本书、一种学问”。提问学生:传说和学说有什么不同?都要经过自己的探究:因探究而思考,因思考而辨别是非;经过“探究”“思考”“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教我们有一点探究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探究不仅是摒弃虚妄的消极步骤,也是构建新学说、启迪新发现的基本条件。[批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分论点1转到分论点2。对于别人的话,都轻易地接纳,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思维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研究。只有常常探究、常常发问的思维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科学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探究中成长起来的。清代的一位大科学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质疑《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质疑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批注]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一中一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探究和反思上。一切学者,不但对于流言蜚语,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保持探究的态度,[批注]“流言蜚语”与“过去学者的学说”,构成递进关系,也就是分论点1到分论点2的递进。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批注]四个“常常”,又是递进关系。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诞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艺术上新的流派,[批注]三个“新”字短语,从科学、哲学、艺术三个方面论述。连同上句和下句,看看作者不避重复地写了几个“新”?朗读这三句话,注意读出“新”的重音,读出递进的层次感。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固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的问题,没有新的发现,一切学术都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明也就不会进步了。

一.字音字形(抄写5遍,拼音也是5遍)

1.颉(jié)

2.颐(yí)

3.譬如(pì)

4.凶险

5.视察

6.轻信

7.腐草为萤(yíng)

8.虚妄(wàng)

9.不攻自破

10.辨别是非

11.盲从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3.辨伪去妄(wěi)

14.折扣(zhé)

15.懒惰

16.塾师(shú)

17.流俗

18.墨守

19.停滞(zhì)

20.伏羲(xī)

21.神农( nóng )

22.黄帝(huángdì)

二.词语释义(抄写1遍)

1.譬如:比如。

2.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3.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4.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5.辨别是非: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

6.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