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樱花情缘

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与植物的关系能像日本与樱花这样亲密无间,就像外人一提及熊猫便会想到中国,而说起樱花,全球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必然是日本。

对于日本来说,樱花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它同时也象征着一种风景、一种精神,甚至是日本独有的文化。尽管日本的国花是菊花,但这丝毫不减损樱花对日本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日本”本身。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在狭长的日本列岛上,樱花由南向北依次盛放,逐渐蔓延成整个国家的“樱浪”狂欢。

这时,日本人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选择与亲友一同到樱花树下赏樱,甚至整个国家的一切政商文娱活动都围绕着小小的樱花展开。不仅如此,日本人还乐于将樱花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征对外展示。这不禁让人好奇,小小的樱花为何有这样的魔力能让整个国家为之着迷疯狂,甚至是将其视为圖騰信仰般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为何小小的樱花能够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

起源:樱花是丰收的重要标志

一个地区、民族甚至国家的习俗诞生与流行一定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

事实上,现在普遍认为日本人对樱花的追捧与赏樱习俗是随着嵯峨天皇等贵族阶层的风雅之举逐渐在整个日本社会流行起来的。但实际上,根据日本民俗学者多田道太郎的研究:

观赏樱花的习俗与日本古代农耕社会“大米的生產”息息相关。

就像中国的各种节日节气都与农时有关一樣,樱花花期的长短也是日本作物收成的风向标。

古时的日本列岛遍布着山樱,而樱花这种树木如果春季气温升得快、降水多,就会很快凋谢,而这样的天气对于作物来说往往意味着歉收。但如果樱花的花期很长,则意味着当年的气候也很适合农作物生长,农耕社會的古人们可以預見到一个丰年。

古时的日本人往往对樱花的盛开满怀期待,这最早源于百姓对丰收的期盼,而不是贵族阶层的风雅。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京都的今宫神宫至今还有着祈愿丰收的“安乐祭”活动。

每年安乐祭时,当地人都会身着和服载歌载舞来祈求樱花慢点凋谢,为人们带来一个丰年,这就是日本樱花文化的起源。

发展:樱花与物哀文化无比的契合

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个小国寡民,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就连另一个国家的象征──富士山都是座不知道何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再加上日本古代兵祸连结,因此日本人从古时起就对死亡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与认知。这种对生与死敏锐感知最终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凝结成了物哀文化,或說是物哀美学。

川端康成曾公开表示“平安朝的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他认为在樱花中体现出的悲与美是相通被赋予深意的“樱花”文化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日本的樱花文化有些 “扭曲”,但这仅仅是受正常地理环境所孕育的正常文化。正如中国的广袤辽阔和乱世后总能迎来大一统的盛世一样,日本的归属却和樱花一样脆弱。这塑造了日本人中正平和、追求大团圆结局的民族性格。这种类比能帮助我们理解日本文化。
武士道的升华:樱花的民族象征
平安时期的“物哀”文化使樱花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审美,而江户幕府时期的武士道将樱花真正提升为“日本”民族主体精神的象征。
虽然武士在日本由来已久,但武士道这个概念直到江户时代才真正形成,在此之前,它与阴柔的樱花并无关联。江户前期,日本古学派始祖 山鹿素行 提出武士道概念,将武士精神与樱花联系在一起。
“花为樱木,人则武士”
樱花的阴柔化解了武士愤恨暴戾的内心,朵朵微小的樱花汇集为一树繁花,呼应了武士道的集体精神。“花开七日,绚烂而逝” 的樱花与武士精神中“宁可短暂,也要辉煌夺目” 的信念完美契合。
樱花盛放之时,恰是它凋落之兆。而日本武士认为武士的一生也应如此。人生短暂,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轰轰烈烈的事业,展现生命的美丽与价值,并在人生巅峰毫无留恋地结束生命。
在日本上层阶级的刻意推动下,武士精神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支配着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与之契合的樱花文化也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征。二战期间,日本人将飞行员称为“初樱”,预示着他们将如樱花一般,绽放光彩后为国捐躯。
结语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作为一种植物花卉,樱花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与文化,这在世界历史上十分罕见。探寻日本文化,不妨从“樱花”入手。
参考文献:
《浅谈日本的樱花文化》
《又见樱花——扶桑散记》
《从樱花、武士道看日本“消亡美”或“死亡美”审美倾向》
《凋花一瞬起哀歌——浅析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视野下的樱花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