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唐诗意之旅
关于如何欣赏白居易的千古名篇《草》,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这是一首进士考试习作,题目应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因标题中含有“赋得”二字。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白居易当时创作这首诗纯粹是为了参加考试。
此说有误。
一、非进士考试习作
賦得詩不全是科舉詩
赋得诗是一种命题作文,并非科举诗 专属。南朝时期,梁元帝曾写《赋得兰泽多芳草》,刘孝绰也留下了《赋得照棋烛刻五分成》和《赋得遗所思诗》等赋得诗,可见赋得诗并非科举诗的代名词;
白居易时期的科举诗非五律
白居易创作的《草》属拗体五律,是一种特殊格律。据记载,唐代确有五言四韵八句的试帖诗,但白居易参加科举时期的考题并非五言八句的诗体,而是五言六韵 12句排律。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省试的试帖诗《玉水记方流诗》: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如钱起所作《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清朝时期的试帖诗则常见五言八韵 16句诗,如《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拗体句式及入声字
拗句:野火烧不尽
– 古典诗词的传统格律要求节奏平仄交替,但《草》中的“野火烧不尽”一句不遵循此规则,属拗句范畴。
入声字
– 古汉语中存在四种入声字,用现代汉语读音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发音:
– 一(仄)
– 不(仄)
– 接(仄)
– 别(仄)
三、简单赏析
流传百世的诗句
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个字尤为精彩,成为千古传唱の名句。
托物寄情
《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作品,以原上草喻人生,表达了生命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意象,具有普适性。
四、诗言志的意境
用形象,而非议论
诗歌最忌直抒胸臆,而应通过鲜活的意象来表达感情。如于谦的《咏石灰》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都用形象化的语言传达了深远的哲理。
结语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诗的杰作,也是我们熟知的经典诗篇。以上内容仅从诗词格律、技巧等角度进行解读,远未穷尽其内涵。欢迎读者深入探讨,领略这首大唐诗意的魅力,感悟华夏文化的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