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词汇看似典雅,却隐藏着令人咋舌的肮脏和残忍。比如“扬州瘦马”,您可知其含义?

其背后,隐藏着一条赤裸裸的黑色产业链,有人趋之若鹜,更有人饱受血泪。

所谓“扬州瘦马”,从字面意义来看,是扬州非常瘦小的马。但实际上,“瘦马”指的是一些年轻女性,她们被作为商品出售。

以“马”比“人”,可以想象她们的地位之低下

这是明清时代扬州地区流行的一种现象,人贩子从贫苦人家以极低的价格买来女孩。

所买之女孩一般瘦小,故称“瘦马”,买回后继续“养瘦马”。

人贩子会根据等级教她们歌舞、才艺、算账,甚至伺候人的方法。培养完毕后,她们便可高价售出。

买入这些女孩时,可能只花几两银子甚至更少,而卖出时,则可获成百上千两银子,可谓暴利!

这些被当作“瘦马”的女性却挣不到一分钱,她们经历的,只有“养瘦马”过程中的虐待,被当作货物,任人宰割。

牙人毫无怜悯之心,只求结果,训练过程极为残酷,只有天资和相貌极佳者才能接触琴棋书画等雅致事物。

大多数人只是被当作商品出售,被卖给妓院或特定的买家,难以遇上良人。即使是“秦淮八艳”这样的女子,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如此畸形的产业链缘何存在?

明清时代,盐商生意兴隆,赚得盆满钵满,扬州地处大运河附近,成为盐商聚集地。他们富甲一方,难免产生养小妾之类的欲望。

明代文人张岱的作品中记述了选购瘦马的场景:只要有人想纳妾,牙人便闻风而动。到姑娘家中,姑娘施礼后,展示手脚,并撩起裙子展示双足,尤其是畸形的“三寸金莲”最受欢迎。

若买主没有相中的,甚至可以连续看几十上百人。如此挑选场景,犹如选购商品,这就是“扬州瘦马”的悲惨现状。

好在明清之后,扬州瘦马产业链逐渐消亡,公开的人口贩卖行为也不再存在,此类人间悲剧才渐渐减少。

清朝还有一件骇人听闻之事,名曰“宰白鸭”,您可曾耳闻?

据传,亲生父母会陷害亲生子女,将其送上断头台。宰白鸭究竟为何物?为何父母要对子女痛下杀手?

在清朝,权贵或富裕商贾之家,若家族成员犯死罪,为逃避刑罚,便会找贫苦人家子女代为受刑,花钱购买替死鬼。

前来顶罪之人,有的自愿,有的被迫无奈,有的则是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家人出卖。

无论哪种情况,最后他们都如砧板待宰的鸭子,任人摆布,故此现象称为宰白鸭。

《清实录》记载,宰白鸭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至晚清时尤为盛行。

据统计,每年因宰白鸭冤死的人数不少于百十起。

彼时不少富家子弟因此目无王法,肆意妄为,因为即使犯死罪,只要花钱就能找人替死。穷人则以命换钱,为家人换取一丝生机。

宰白鸭之事自然引起了一些正义官吏的关注,但很多时候,他们也无能为力。

陈其元在《唐闲斋笔记》中讲述了其父陈鳌遇到的一个宰白鸭事件。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683″ img_width=”85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

古语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然而它的下半句却道出了底层民众的悲哀——“无钱便做推磨鬼”。宰白鸭的惨状,不仅是这些不幸之人的悲凉缩影,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若非逼于无奈、走投无路,父母怎会舍得迫害自己的骨肉,子女又怎会不愿苟延残喘?在生活的重压和家人的期盼下,一些出身贫寒的孩子甚至不得不选择入宫为太监。那么,古代是否会有假太监呢?

今日,我们往往将“太监”与“宦官”等同视之,但在早期,宦官并非一定是阉人。其职责类似于皇帝的大管家,负责管理皇宫内务。

如我们熟知的卫青、霍光等人,最初皆为宦官中的“建章监侍中”,可见他们并非阉人。直至东汉时期,宦官才逐渐转为由阉人担任。

《后汉书》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至于太监的起源,虽无明确记载,但世界各地古代王朝皆有太监之制。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太监,即“寺人貂”或“竖刁”。

此人乃齐桓公的宠臣,“寺人”即侍人、阉人之意。

这竖刁系自宫之阉人,其阉割之举意在取悦齐桓公,而齐桓公作为一代霸主,恰恰对这一调调情有独钟。

故竖刁颇受宠爱,然其亦为祸不浅,不仅败坏朝政,更活活饿死齐桓公。

可见,太监的“祖师爷”贵为宠臣却奸佞无比,后人自然对太监印象不佳。

加之太监多无后人,故而在文人所著史书中,太监自然成了最受抹黑的群体。

那么,古代会存在假太监吗?答案是否定的。

负责净身的工匠称作“刀儿匠”,不论是官府的“官刀儿匠”抑或是民间的“私刀儿匠”,皆被官府一一记录在册。

若出现问题,刀儿匠也难逃一死,故无人敢在净身一事上做手脚。

太监一职的诞生,实源于皇权的特殊需要。当皇宫中亟需一群比宫女强壮、更谙男子喜好,且不会祸乱后宫之人时,太监之职业应运而生。

若非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舍弃正常人的身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