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拼音:bù rù hǔxué,yān dé hǔzǐ)这个复句成语源自历史故事,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指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获得小老虎。后来比喻不冒险就不会取得成功,或者不进行认真的实践就不会得到真理。

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典故: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各国。他在鄯善(今新疆鄯善县)时,起初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但没过多久,匈奴也派使者前来,班超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于是他果断决定先下手为强,并在部下的支持下,在夜里突袭并击杀了匈奴使者。第二天,班超拿出匈奴使者的首级,并成功劝服鄯善王与汉朝继续友好。

后来,班超的努力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与汉朝建立了友谊。他在西域待了三十年,为汉朝边境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成语,比喻不得勇于冒险,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听别人说一百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遍,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故:汉宣帝时期,羌人先零部落发动叛乱。汉朝起用了已年过七旬的老将赵充国平叛。赵充国到金城后,决定深入敌境,亲自了解情况再制定策略。结果成功镇压了叛乱,受到了汉宣帝的嘉奖。”百闻不如一见”也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谚语。

浪子:不务正业、游荡的人。指北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

出自:《三朝北盟会编》:“邦彦尝自言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而都人亦呼季彦为浪子宰相。”

趣闻:李邦彦字士美,怀州人。其父李浦以银匠为生。……李邦彦仪表不凡,性格豪迈,风度翩翩。其文采斐然,敏捷过人。然其出身民间,熟络俗务,巧舌如簧,善于逗弄戏耍。其惯于踢踏蹴鞠,常将市井俚语编为曲词,广为流传,自称“李浪子”。朝廷谏官弹劾其行为不端,将其罢黜符宝郎之职,后复任校书郎。后兼任吏部员外郎,掌管议礼局。出任河阳知州后,被召回京任起居郎。李邦彦擅长巴结宦官,宦官们也争相举荐其才华。其官至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李邦彦任尚书右丞,宣和五年,转为尚书左丞。……次年,李邦彦受封少宰,然政绩平平,不过是阿谀奉承罢了。京城百姓遂称其为“浪子宰相”。  徽宗皇帝禅位于其子,任命李邦彦为龙德宫使,升为太宰。李邦彦知晓朝中议论纷纷,外敌来犯,遂上书辞官,以病为由留在宫中。金军逼近京城时,李纲、种师道相继罢免,李邦彦力主割地求和。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跪于宣德门,上书列举了李邦彦等人的罪状,请求将其驱逐出朝。李邦彦下朝后,民众拦住其去路,痛骂其为人奸佞,甚至扬言对其施暴,李邦彦仓皇出逃,才得以脱身。后任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兼太一宫使。不到十日,因吴敏的请求,重新启用为太宰。此举引发朝野震惊,谏官纷纷上书弹劾。出朝任邓州知州,后申请保全官职,出任亳州明道宫提举。建炎元年,因其误国误民,贬任建武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