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古时的元宵节不仅会放假,而且少说也有三天,中国的情人节也不是七夕,准确来说是在元宵节这天。2020年,不要脸的韩国又把“燃灯节”申遗成功了,不管汤圆还是元宵,它们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老祖宗”——“油锤”。点灯笼、放烟花、猜灯谜、踩高跷,还有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元宵节本来就是要热闹起来的。感兴趣的朋友们点个关注点个赞,我们马上开始。

不同于春节的“阖家欢乐”,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涉及到庆祝、祭祀、宗教等各种传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离不开“灯”。孩子们手提代表月宫玉兔的兔子灯笼,黄淮地区民间还会制作各式各样的面灯,挂起来的灯笼还可以用来猜灯谜。这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节日。

我们现在说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正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景描述,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就已经有了张灯结彩的习俗了。到了唐朝,在平时,国家实施宵禁,晚上不允许老百姓出门,但是元宵节这天,宵禁会被临时取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出来逛街看花灯。到了宋朝,元宵节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各种歌舞展演、戏剧杂耍、舞狮舞龙,即便没有霓虹灯的古时候,也呈现出“人间不夜天”的景象。到了明朝更厉害,“工作狂”明太祖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下令元宵节假日长达10天,让大家尽情狂欢。正月十五时上元节,七月十五时中元节,十月十五时下元节,这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天、地、人分别掌管上、中、下三元,这一

听说韩国又把“燃灯节”申遗成功了,这个所谓的燃灯节比元宵节的格局小太多了。作为一个没什么历史文化的民族,却拼命地想做文化输出,这个燃灯节主要是与佛教中的释迦摩尼有关,如果什么都可以申遗,我们应该先把中国每道菜先申遗。中国元宵节,是中国唯一一个用食物命名的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谈谈这天的吃食。

元宵和汤圆的老祖宗——“油锤”“面蚕”,都是使用糯米制作的。到了宋朝,又进一步发明了把糯米包上馅,放在锅里煮,圆滚滚的糯米球熟了之后就会浮上水面,起名:浮元子。

再后来,南北方在做法上分成了两派:北方吃汤圆,调好的馅切成小块状,沾水后放在盛有干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动成团,表皮略粗糙,成品更结实一些,还可以做成油炸元宵。而南方是采用类似包包子的方法,把馅包起来,手动团成一个球状,表皮粘糯光滑。不同于北方的甜馅,南方的元宵也有咸口的。再后来,也出现了没馅的小汤圆。就储存来说,北方的汤圆大都采用速冻包装,而南方的元宵是现场制作,单说销量,自然就是汤圆更胜一筹。吃过团团圆圆的元宵,也预示着春节最后一次团聚结束了,大家要为新的一年重新整装出发。

中国地广人多,各地还有自己的元宵节风俗,比如湖北的“元宵节迎紫姑”,传达了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广东人食生菜,取“生财”谐音;还有吃面条的江北人、吃馒头、麦饼的浙江人。随着中国发展,各地交流越来越频繁,东西南北无法达成一致。没事,我们还有全国统一节日食物—水饺。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98″ img_width=”120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6791786538049b0aedc3a8f3bdc9502~noop.image?_iz=58558

试想一下,在皎洁的月光下,四处都是悬挂着各种灯笼,街道上人声鼎沸,歌舞表演,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戴着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尽情狂欢。这种热闹非凡的场景通宵达旦,让人不禁感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回首中国,有多少关于爱情的传说和故事源于上元节这天的相遇。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爱情不善于表达,朴实无华,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古人的浪漫丝毫不逊色于西方。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非凡的节日,为什么不是法定节假日呢?也许正是因为它与春节假期相隔太近。元宵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会因是否为法定节假日而改变。给大家出一个灯谜:谜面:“中国足球门将”,谜目:一个字。好了,世界很美好,感谢大家的阅读,请点赞并关注,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