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颂

【唐】孟郊

慈母手中针,游子身上衣。

出行前缝缝补补,担心归期迟。

谁言寸草心,报答春日慈。

这是一首颂扬母爱的诗歌。开头两句描述了慈母为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表现出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接下来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母亲的细致关怀和担忧,没有言语,却透露出浓浓的母爱。最后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慈爱的感激之情,如何能报答母爱如春日般的温暖呢?

诗中情感真挚,没有繁琐的修辞,却富含深意,引起无数游子的共鸣。

家乐

【唐】李郢

小男儿为鱼准备饵,妇人搓丝备钓丝。

晨阳初升鱼儿觅食,一家欢笑在家池。

这首诗以欢快的语气描绘了一家人垂钓时的快乐场景。前两句描述了一家三口的情景,男孩准备鱼饵,妈妈在搓钓丝,旁边一壶酒,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爸爸戴着帽子,一边喝酒一边垂钓。从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一家人的愉悦心情。后两句写太阳初升,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随着鱼儿上钩,一家人不断欢笑。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留别

【清】黄景仁

推开帷幕告别母亲,白发苦愁眼泪干。

柴门风雪凄凉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表现了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和痛苦。首句揭示了别母的主题,融入了离乡背井的悲伤。第二句没有直接表达别母时的痛苦,但通过生动的母亲形象,传达了母子内心的情感:母子相对无言,母亲的忧愁和思念,诗人的悲伤和愧疚,言下之意。第三句描述了凄凉的夜晚,营造出强烈的悲伤氛围。末句是诗人内心的感慨,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68″ img_width=”1024″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035d746a5df43388ef93ed7a8e654b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423362&x-signature=JhnEjoeMQn2LB2o%2FMla7DwHQ1cA%3D” web_uri=”tos-cn-i-qvj2lq49k0/d035d746a5df43388ef93ed7a8e654b0″ alt=”描

母子情深

【清】蒋士铨

爱子之心无穷无尽,归家适逢团圆之时。

母亲缝制的寒衣针线密密缝合,来信中字迹还新鲜。

见面心疼孩子面容消瘦,呼唤他问苦问寒。

深感愧为人子,不敢向母亲诉说在外艰辛。

诗词大意:母亲对孩子的爱意至深,归家刚好赶上过年团圆。母亲亲手缝制的御寒之衣,针线缝得很密密实实;寄来的家书中,字迹还很新鲜。见面后,母亲心疼地看着孩子消瘦的面容,不住地呼喊他的名字,询问在外吃苦受累的情形。作者内心对此深感愧疚,不敢向母亲诉说在外漂泊的辛酸。而母亲对儿子的爱护体贴,又让他感动不已。

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把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诗人的心态: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

母子之情

【周】无名氏

和暖的南风吹拂,吹动着枣树的嫩芽。枣树嫩芽嫩又弱,母亲抚养孩子辛苦忙。

和暖的南风吹拂,吹拂着枣树的柴火。母亲贤良善良,我却不成器不怨娘。

寒泉之水多么凉,泉源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孩子多,母亲操劳损身体。

美丽的黄鸟,鸣唱的声音多么好听。母亲养育孩子多,难慰母亲不能行。

诗词大意:南风和煦自南方吹来,吹拂着枣树的嫩叶。枣树嫩叶娇嫩脆弱,母亲抚养孩子非常辛苦。南风和煦自南方吹来,枣树的枝条被吹成柴火。母亲为人贤良善良,我却不成器,不怨恨母亲。寒泉之水冰冷刺骨,泉水源头就在浚邑之下。母亲养育的儿子数量多,母亲操劳操心身体疲惫。美丽的黄鹂婉转鸣唱,歌声悦耳动听。母亲养育的儿子数量多,难慰母亲的心意实在不应该。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兄妹情深

【唐】七岁女子

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

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像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诗词大意: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最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这是年仅七岁的妹妹送别哥哥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事动荡,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兄弟姐妹各奔东西。家园荒废,亲人流离,宛若浮萍。千里孤雁分飞,秋风中飘零的蒲公英,都寄托着我深深的思念之情。虽然身处异地,但我们仰望同一方明月,思绪却紧紧相连,共诉离别的愁绪。

诗词大意:

自河南战乱以来,关内粮荒,兄弟姐妹离散,各居一方。因望月有感,聊书胸中所怀,寄予浮梁的长兄、於潜的七兄、乌江的十五兄,并告知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

时局艰难,战乱频仍,家业凋零,兄弟各自奔波,流离失所。战乱后故乡荒凉,骨肉离散,天各一方。孤雁分散千里,蒲公英随风飘零。共望明月,应当流泪,一夜乡思,五地相同。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申、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大都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诗人伤时念乱,思亲思乡,故写下了此诗。

诗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颔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以含意深远、情意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