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张田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每到这一天,各剧场照例会为节日增添喜庆演出季。元宵夜,明月值班照如昼,满街张灯结彩喜相连。应时应景的剧目要圆满有余,喜气祥和。元宵戏应时戏,既非《三岔口》、《群英会》,更不是《卖水》、《探皇陵》,而是《遇皇后·打龙袍》,其改编自《三侠五义》连本绝唱,讲的是宋代名臣包拯抽丝剥茧,最终使仁宗赵祯知晓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故事。

《打龙袍》剧中包拯,孟广禄饰演,赵祯,姬鹏饰演

《打龙袍》的核心情节

包拯还朝后巧施妙计,邀请仁宗观灯,在清风亭雷劈张继保时,包拯暗指仁宗不孝,仁宗怒火上升,欲将其问斩。包拯顺势向仁宗说明李太后一事,并召见老太监陈琳详问当年的狸猫换太子丑闻。仁宗这才恍然大悟,李太后确为其生母,当即下令赵州桥迎驾回銮。李太后回宫后责骂仁宗不孝,随手赐包拯紫金棍,命其责打皇帝。包拯为难,既不敢冒犯上尊,又不敢违抗圣旨,遂让仁宗脱下龙袍,自己对其龙袍代打。李太后爱惜包拯聪明忠正,对其褒奖有加。仁宗时隔多年,骨肉分离之苦尽付东流,与生母李宸妃团聚。何其圆满,正是团圆的寓意。

龚云甫

《遇皇后·打龙袍》改编自著名评书艺人石玉昆创作的七十回评书《三侠五义》第十五回至第十九回。故事并非清末原创,根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记载:“元人杂剧中已有包公‘断立太后’及‘审乌盆鬼’诸异说”;而明代《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小说中第七十三回和第七十四回也描述了相似的故事。为什么元、明、清三朝甚至万年史河中都有类似的故事流传?因为这段故事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刘太后与李宸妃也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仁宗认母”,其结局却远远不是如此美满……

金少山

历史还原“仁宗认母”真相

刘妃夺子揽大权 李氏沉冤终得雪

宋仁宗名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其生母为章懿皇后,即戏中的李宸妃,也是后来的李太后。李氏,杭州人,初入宫时,是刘德妃宫中的侍女,刘德妃即刘太后。刘氏是真宗宠爱的妃子,但由于无有子嗣而迟迟不能晋封为后,当刘德妃看到稳重大方、温柔贤惠的李氏时,她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她向真宗皇帝推荐李氏侍寝,不久李氏就怀有身孕,对于子嗣不旺的真宗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而对于刘氏来说,这只不过是她计划当中的第一步。

宋真宗后刘氏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李氏果真生下一子,这就是真宗的第六子赵祯,李氏虽因此被封为崇阳郡君,儿子却不在她的身边长养。这是刘氏早有预谋的,如果李氏生男孩,孩子便由她抚养成人,且对外宣称孩子为她所生,真宗皇帝也可以她产子为由封她为后。不知内情的李氏早就陷入了刘氏的算计之内,不得不忍痛把襁褓中的儿子送与刘氏抚养。其实朝野内外很多人都知道刘氏夺人之子的事,只因忌惮刘氏的权力而无人敢说。

宋仁宗后李妃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氏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真宗皇帝身体一直不好,不久日渐沉疴,宰相寇准怕刘氏效仿吕后、武后等女主专政,便秘密向皇帝奏请皇太子(赵祯)监国,但此事为刘氏所知,她立马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宋真宗驾崩,刘皇后被尊为刘太后,所有军国大事均由她全权处理,可怜的李氏却被发往永定陵为真宗永远的守陵。这就是为了不让换子之事走漏风声。在这场刘氏主导的宫斗戏中,李氏本就没有赢的希望,幸好她一再隐忍谦让,才没为自己招惹杀身大祸而得以善终。

乾兴元年(1022年),年幼的仁宗皇帝赵祯继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在刘太后摄政的十一年中,她不仅一直把持朝政,而且对待年幼的仁宗也极为严苛。仁宗皇帝十三岁登基后,刘太后除在生活上对仁宗严密控制,在政权上也是独断专行,这种举动不仅让仁宗越来越疏远她,而且连群臣也对太后颇有微词。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病逝于宝慈殿,谥号为章献明肃。

在刘太后活着的时候,宋仁宗始终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李妃。直到刘太后去世,才有皇室的燕王赵元俨告诉仁宗,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而且李宸妃有可能是死于非命。

仁宗是个孝子,一听哀痛不已,多日都不能上朝,痛下诏书自责,追封李宸妃为太后,谥号章懿。仁宗皇帝也怀疑自己的母亲为刘氏所害,他亲自到洪福院为母亲开棺验尸后,发现没有什么异常,这才放过刘氏族人,并将李宸妃也葬入永定陵内,与刘太后一同升祔太庙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仁宗认母”。

虽然正史上没有记载刘氏如何虐待李氏,但民间对此颇有耳闻,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以此为蓝本的民间故事。就戏曲来说,元代有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明朝有传奇《金丸记》(亦名《妆盒记》),清代有《正昭阳》传奇,花部乱弹有《陈琳抱盒》《拷寇承御》,京剧有《狸猫换太子》等。在戏中刘德妃被刻画成了一个心如毒蝎、性如豺狼吕后式的人物,幸有包拯明断,才使刘、郭二人奸计曝光,仁宗母子终得团圆。这出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和审美价值,而且还体现了百姓对清如水、明如镜的大忠臣包拯的敬爱之情。

京剧舞台上的《遇皇后·打龙袍》

从皮黄老旦到京韵之巅
技艺双全,名净铸就经典
京剧经典《皇后·打龙袍》自清咸丰末年始载于舞台,历经百余年演变,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老旦新腔,郝兰田开辟新路
初成之际,京剧舞台上老旦演员地位卑微。谭志道和郝兰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郝兰田技艺卓绝,将青衣和老生的唱腔融汇于老旦之中,创出独树一帜的老旦新腔,登峰京师皮黄班老旦之位。其所饰李宸妃,深受观众追捧。
龔云甫传承,雌音入魂
二十年后,龚云甫这位票友下海,续写老旦辉煌。其嗓音清亮,雌音细腻,使老旦唱法极具女性韵味。又将中州韵和湖广音与北京腔巧妙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念白,贴近百姓语言。与名净金秀山父子联袂演出,龚云甫的《遇皇后·打龙袍》成为其不朽杰作。
李多奎登场,雌音、膛音齐备
龚云甫之后,李多奎成就最为显著。其嗓音优美,高低音区浑然天成,雌音、衰音、苍音、膛音兼备。行家盛赞其唱腔:“中锋嗓子亮膛音,蜂蜜滋味秋凉韵”。李多奎与诸多名净合演的《遇皇后·打龙袍》,广为传诵。
金秀山父子,铜锤架子合璧
清末,金秀山和金少山父子成为这出戏中的名净。俗云:“铜锤怕黑”,但金秀山父子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分界,将两种表演融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金派”。与李多奎合作此剧,珠联璧合,誉为“双绝”。
裘盛戎传承,情意兼具
金少山早逝,裘盛戎随之登场。其唱腔韵味十足,善于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出又动听又好看的“裘派”。与李多奎合作时,同样获得观众赞誉,被称作“双绝”。
时至今日,“裘派”与“李派”的传人仍传承着这出经典,续写着京剧舞台上老旦和名净的传奇故事。(张永和 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