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大地理馆” geo-museum

此篇为全文的导读部分

秦岭-淮河:中国版东西南北分界线

早在 1908 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就提出了划定南北分界线的想法,并在《新撰地文学》中明确提出:“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即后来的秦岭-淮河分界线。

|清代《淮河图》(局部)张鹏翮 绘|

地理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划分,划定了界线或带状区域,被称为“地理界线”。通过地理分界,我们可以对广阔的区域进行细致的区域划分,便于深入了解和描述。

秦岭-淮河分界线,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之一,它将中国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那么,为什么秦岭-淮河会被划定为南北分界线呢?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地理认知?

随着历史进程和地理发现的不断深入,秦岭-淮河分界线这一概念也经历着不断深化和完善,其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秦岭-淮河分界线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地理界线,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地理界线,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格局。

在第二部分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胡焕庸线、降水量800毫米等值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地理界线以及干湿区的地理界线。胡焕庸线将中国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长江干旱线、羌塘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等,分割出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的区域,共同构建出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格局。

在第三部分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两条重要的气候地理界线:温度带分区界线和气候分区界线。这两条界线根据纬度、海拔、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和气候区,进一步反映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通过对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及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这些地理界线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国主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多样化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

|全国四大综合地理区划示意图|

|蓝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

|蓝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

上图底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标注-公子羽/大地理馆

  • 气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线、雨季长短差异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的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 植被方面:它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 水文方面:它是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汛期长短、冬季是否结冰的分界线;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 土壤方面:它是红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 农业方面:它分开了水田与旱地、稻田与麦田、油菜与大豆、甘蔗与甜菜。

我们生活中常常争论的食物甜咸酸辣,也几乎与这条线有关,甚至可以具体到:饺子与年糕、元宵与汤圆、粽子咸与甜的战争……

千万种争论,最终都汇总成一个问题:「南方与北方」。正是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大多数人口被划为两大阵营:南方人与北方人;文化被划为两大流派——南派与北派。

古人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发现这条地理分界线,却早已发现淮河的特殊性,如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说。

清末,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先生,明确提出:「秦岭(时名北岭)—淮河(时名淮水)」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

「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

后又论述:

「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

|张相文先生(1866—1933)|

因为日照程度强弱直接与纬度相关,南与北的差异,是最必然的空间地理差异。

假如,地面海拔高度没有变化、地壳是完全均质,不考虑海陆因素的话,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