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清明节:多民族祭祀节日跨越国界

清明节,这个全国性的民间节日不仅在中原汉区广受欢迎,更在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二十余个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甚广,体现了清明节的跨越民族、凝聚群体的强大魅力。

起源与流传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周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事活动,将清明定为一个重要的时节。清明的到来,万物生机勃勃,空气清新明净,故得名“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与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节日内涵和风俗传统。

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7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进一步提升了清明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全国人民都会迎来这一个祭祀先祖、踏青赏春的重要节日。

节俗与文化

清明节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1. 扫墓祭祖: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祭奠先人,寄托哀思。这一习俗自古以来流传至今,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重要的内涵。
2. 趋吉辟邪:清明节还有辟邪祈福的意味。隋唐时期兴起的“画蛋”和“戴柳”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 踏青游玩:清明节正值春光明媚之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陶冶情操。
4. 植树造林:民国时期,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倡导全民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环境。如今,每年清明节,国家领导人都会带领民众义务植树,为祖国添绿,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节期差异

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清明节的节期在各地也有所不同。例如:
– 云南兰坪和维西普米族:二月二十五
– 山东荣城:春分后十五日
– 广西罗城仫佬族:清明祭三日
– 北京:昔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说
– 白族:清明前后十天中选择某日
– 云南丽江傈僳族:三四月间不与祖先忌日冲突之日
– 广东嘉应:八月初一过“大清明节”

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望中国节——中国民协2012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回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