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位于绵延起伏的太行山以东,浩荡奔腾的黄河之北,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邯郸之所以名声鹊起,离不开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将邯郸作为国都。除了作为赵国国都,邯郸还有一个“都城”的头衔——成语之都。

说起成语之都,为什么是邯郸?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文化史的问题。邯郸,在隋朝之前,可是华夏五都中的一员(长安、邺、洛阳、建邺、成都)。正是邯郸在古代的地位决定了它能够实至名归地成为“成语之都”。

如果按照城市为单位来统计产生成语的数量,邯郸无疑名列前茅。试举十几个与邯郸有关的特别著名的成语,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利令智昏、梅开二度、邯郸学步、毛遂自荐、一字千金、惊弓之鸟、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旷日持久、奇货可居(吕不韦看中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异人,即秦始皇之父)、三人成虎,还有诸多其他。各式各样的成语成就不凡的成语之都——邯郸。

中国的成语产生年代,重点集中在春秋到隋朝这一段时期,这一期间产生的成语占据了今天我们流传成语数量的80%。

邯郸“成语之都”的名头之所以引发质疑,关键在于历史欠邯郸一个公正的评价,一个“古都”的称谓。四大古都,邯郸可能无法跻身,但若选六大、八大古都,邯郸100%有资格。行政区划上将邯郸和安阳分置也让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邯郸安阳本就是一家

邯郸,又称邺城,自古以来便是一片发展繁荣的土地,华夏先祖在大禹治水后,广袤的华北平原成为农耕社会理想的聚集地,文化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黄河两岸的齐鲁、燕赵之地,更是夏商周三代各部落、国家争相争夺的富庶之地。殷商、邢国,周公、召公的封地皆位于华北平原,这些都值得我们铭记。

由于古代黄河、漳河在邯郸交汇(曾经黄河穿经邯郸,后来河道改变),肥沃的冲积平原让这里成为华北平原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汉末,黄河改道,加之战乱影响,邯郸城逐渐远离黄河,军事雄才大略的曹操在今邯郸、安阳交界的邺地建立新都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邺城。

一时间,邺城成为整个北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后尽管有鲜卑东西魏的分裂,但华北平原的经济文化始终比关中胜出一筹。即便汉人南迁后,新的首都都取名为“建邺”,可见邺城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历史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邯郸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其中赵国地处华北平原,将邯郸选为国都,自此邯郸开启了数百年来华北平原中心的繁荣历史。秦国一统六国后,在邯郸设置邯郸郡,后来汉朝也将邯郸列为汉五都之一,邯郸始终在华北的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汉末曹操势力崛起,兴建邺城,开启了邺城六都时代(曹魏、后赵、冉魏、前燕、 东魏、北齐)。

隋朝一统天下,尤其是大运河(永济渠)的开通,涿郡作为运河的北端,幽州的地位越来越被发现,邯郸从此失去了华北一哥的的地位。之后的广府城、魏博节度使、大名府也曾是不同范围内的区域中心,这也是邺城影响力的一部分。

邯郸的成语为什么牛

尽管在隋朝以前,定都长安、洛阳的王朝不在少数,但在农耕年代,经济的主要繁荣地带始终还是华北平原(江南地区当时还是蛮荒之地)。同样,与官方文化相对应的民间文化,就从华北平原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

作为曾经繁荣一时的古都,邯郸如今已褪色不再显赫,却在悄然间保有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化印记。它曾是民间文化的沃土,见证了成语这一语言瑰宝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时至今日,成语早已深入我们生活,成为民间文化普及的见证。人们不禁发问:为何成语与四言诗如此相像?缘故在于,文字表达经历了一条从简洁到繁复的演化之路。成语的前身便是四言诗,随着语言的丰富发展,人们逐渐找到了更多表达方式,直至形成了如今的文学多样性。成语不过是我们先祖学习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邯郸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