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不再取笑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岁的喜乐足在鸡和猪中。

层层的山和水相依,以为再无通道,柳绿花开后忽见另一个村。

箫鼓响亮宣告春社将临,简朴衣冠却保留了古风。

今后若得闲暇便乘着月光赏景,拄杖敲门也不必拘于深夜。

印象里这好像是小学时学到的第一首陆游的诗。那时候,“爱国诗人”的名号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理解还不深刻,南宋的时代背景我们也搞不明白,只知道这首诗把一个村落正月里的“年味儿”写的淋漓尽致,那种淳朴热情,那种敲锣打鼓迎社火的热闹劲儿,就跟我们小时候正月里的一模一样。所以长大以后,每每到了年终岁尾,都会想起这首诗,想起记忆里小时候过年的样子。

这首诗是陆游42岁罢官闲居家乡山阴(今绍兴)时所作,是一首纪游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乡居生活的欣然自得。诗中亦表现了他在罢官后,被淳朴热情的吾国吾民治愈的过程,颔联两句更是千古名句,诗人以比肩盛唐的笔法,在山水田园中,写出了乐观的人生哲理。我们起来细读。

“不再取笑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岁的喜乐足在鸡和猪中。”诗歌的开头,怎样写才算好?譬如纪游抒情诗,到底是应该先将背景情况交代一番呢?还是老老实实地写出时间地点,先将读者带入情境中呢?这样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抒情重点,在谋篇布局时也就各有侧重了。

而陆游这首诗的首联,可谓极具特色,他啥也不交代,直接把乡村正月里的“盛况”“端出来”给你看。一片欢脱的气氛,像是你去人家家里做客,主人非常好客,见到你就赶紧往家里让,端上酒食饮料等让你别客气。情绪和氛围一下就出来了,读者们读到这两句仿佛立马就进入到过年走亲戚的节奏中,眼前已经能看到长辈们杀鸡宰猪的盛况了。

诗人用“不再取笑”二字,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嫌弃”农家的酒味儿薄,但这“不再取笑”二字,却正勾起了人们对主人家热情笑脸的想象。诗人就用这“氛围感”十足的两句诗,告诉你农家的待客之道,他们淳朴、热情,看到你来了,就会把家里最拿得出手的鸡鸭鱼肉都用来招待你,他们的酒味儿虽比不上城里酿的,但他们的待客情意却最深厚

“层层的山和水相依,以为再无通道,柳绿花开后忽见另一个村。”次联是传世名句,但从诗的意思上看,好像突然有一个跳脱,明明刚才还在村子里和农人们饮酒,怎么一下就在山里找不到路了呢?晚唐诗人王驾在《社日》这首诗中描述过乡村春社的情况,“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想必陆游也是如此,在这样欢快的农家氛围里已然喝的微醺,所以才在还家的路上,迷迷糊糊走错了路吧。

不过你不要替诗人担心,绍兴城南边儿的山,都是矮缓易行的小丘陵,即使走错了路也不要紧,只要还家的方向对了就能走出来。这不,诗人正在初春的山重水复中迷惘茫然之际,却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处,分明有几家竹篱茅舍,再往前行,一个悠然的小村落就出现了。诗人看到此处,不由欣然,像是发现了新的桃花源,又像是看到了生命的新希望,他就这样在“疑无路”的一跌和“又一村”的一振中,豁然开朗起来。

其实,类似这两句的意思,已在古典诗文中出现很多,但自从有了陆游这两句,就再没人记住其他句子了。所以钱钟书先生评价陆游这两句是“题无剩意”,即相似的意义已经被陆游这两句讲完了,别人再也讲不出新意,也讲不出更高的见解,讲不出更美的句子了。的确,从哲理上讲,“层层的山和水相依,以为再无通道,柳绿花开后忽见另一个村”几乎完美地总结了人们对命运的乐观思考,它是符合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能在某个关键时刻给你注入心灵力量的两句。当你在事业上看不到前景,在命运中看不到出路时,如果能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沿着心中的方向无所畏惧,一直走下去,或许你会在短暂的困窘后,收获自己的柳暗花明。

从美感上来讲,这两句诗几乎看不到宋代理趣诗中所特有的刻意,而更像是唐诗中那种有意无意之间的比兴,即用“景语”描绘出眼前的真实状况,初始读来只叫人知晓诗人此时经历了什么,但明白过来后却又有恍然大悟的获得感,像是诗人用眼前景色和遭遇,启发了你思想深处的觉醒,读罢之后自有一种拍案叫绝。而它所用到的词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也极符合诗境,明媚、开朗,的确像是一道光,照亮了迷惘之际的心灵。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801″ img_width=”120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f7455aa2-cd0f-

而至第四联,诗人遥想未来,倘若日后能常如此惬意,他定会借着皓月寄托思念,持手杖轻叩友人门扉,尽情畅谈至曙光初现。

这首诗洋溢着豁达、喜悦与希望,堪称人生哲理与田园诗意的上乘之作。即便身为力主北伐的诗人,陆游的内心也并非全然激昂,面对淳朴的乡亲,他感到欣慰和治愈。这种治愈感激发了他对未来的希冀,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一句流传千年的经典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