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0日起,石家庄市遭遇一场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这一次的污染是如何形成的?何时能够得到缓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环境气象中心的专家。

每年供暖季前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常会经历一至两次不同程度的重度污染。市环境气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陈静表示,此次污染主要是由气象条件不利、区域污染排放增加以及区域传输三个因素叠加产生的。

“从9日开始,大气环流不利于冷空气交换,导致14日至16日的污染气象条件持续不利,高湿静稳现象加剧,使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陈静介绍说,石家庄位于偏南风和偏北风通道下,扩散条件不佳,再加上本地污染排放的累积效应,导致污染程度较重。

据了解,这次污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具有两个明显特点。首个阶段为11至12日,受偏南风影响,负荷明显,本地污染与区域传输相互叠加,导致污染快速加剧。13日,冷空气短暂影响后,14至16日,高湿静稳天气为主,夜间至早晨湿度较大,相对湿度超过80%,早晨东部南部县市出现大雾,导致燃煤及工业排放等气态污染物迅速转化,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

“例如,11日下午,PM2.5浓度上升至82微克每立方米。夜间天气静稳,污染物滞留、累积,污染持续。随后,相对湿度超过90%,风速低于1.5米每秒,高湿静稳导致雾霾加剧。”陈静举例说。

这次严重污染天气波及范围广泛,截至11月1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汾渭平原共有54个城市发布了重度污染天气预警,其中47个城市启动了橙色预警,7个城市启动了黄色预警,11月16日至17日,高湿静稳天气仍将持续。

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17日夜间至18日,降雨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将逐渐下降,空气质量将好转,预计这次污染过程将会结束,19日天气有望转晴,空气质量以良好为主。

资料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