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让徐州”堪称经典,被广为人知,甚至被搬上京剧舞台,它成为了陶谦和刘备仁义的象征。在历史中,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让徐州》的创作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大篇幅描绘了“三让徐州”的情节,即便陈登和孔融多次劝说,刘备也不答应接手徐州。直到陶谦临终前召见刘备,语重心长地表示“你要是不接下徐州,我死不瞑目”,刘备才答应接受。

这个情节旨在塑造刘备高尚的形象,即使迫切需要新领土发展自己的事业,也不愿乘人之危,尊重陶谦的诚意。这仅仅是罗贯中的文学创作,真实历史中刘备是如何获得徐州的?据陈寿《三国志》记载:陶谦临终前告诉副手糜竺,“只有刘备才能使徐州安宁!”陶谦去世后,糜竺带领徐州百姓找到刘备,并邀请他担任徐州的最高长官。面对强烈的要求,刘备最终接受了。

罗贯中之所以强调“让徐州”一事,是为了美化刘备形象。《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指出刘备曾拒绝接手徐州。那么,刘备为何一开始拒绝呢?大多数人认为这体现了他的仁义,但更重要的是,刘备的拒绝也是出于基本的道德要求。

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加入“三让徐州”和刘备“三辞”的情节,深思熟虑。根据《仪礼》的礼仪,古人见面时应进行三次拱手礼,回礼三次。孔子高度评价了《论语·泰伯》中的泰伯让位给弟弟季历的行为。“三让三辞”成为古代接受好处前必须走的程序,以彰显德行。在古代,这也是帝王登基和大臣受封的基本流程。罗贯中着重描绘“三让徐州”,旨在塑造刘备为仁义君主的形象。

《三国志》中刘备拒绝徐州也是因为道德和实际原因。作为德行高尚的人,他即使渴望徐州,也会在道义上拒绝。

拒绝徐州的实际原因

刘备最初拒绝徐州的行为不仅基于道德风气,也有实际原因。在接管徐州时,刘备手下兵马寥寥,甚至不足以守住一县城。

刘备在徐州短暂的时间内未能与当地势力建立密切关系。陶谦去世后,徐州面临着外部压力,刘备也无力抵御这些压力。

徐州地处战略要地,各方势力争夺激烈。刘备的实力无法抵御外部压力,也是他拒绝徐州的重要原因。

尽管接管徐州面临诸多困难,但对于渴望成就事业的刘备来说,有地盘总比没有强,他愿意一步步谋划。

“假传遗命”的合理性

除了陶谦的主动让位,刘备成为徐州主公的另一种解释是“糜竺假传遗命”。这种说法具有一定合理性。

交接程序不合理。如果陶谦真心将徐州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