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承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暑时节,酷热难耐,那么“大暑”之名究竟有何深意?大暑节气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大暑”之概念: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阳历的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标志着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时期即将到来。随着气温不断攀升,雷阵雨也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中国的许多地区经常会出现高达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人们常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句古文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大暑”的特征:“暑”意为炎热,在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小暑”在月初,而大暑则在月中,表示此时天气仍处于酷热的极致。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全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各种气象灾害(如干旱、涝灾、风灾等)最为频繁的阶段。

大暑天气的特点

基础天气

大暑节气通常处于三伏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阶段。大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少雨,气温普遍超过35摄氏度。而在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频繁,但降水相对充足,雷暴雨是常见的季节现象。

高温酷热

大暑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阶段,各地的气温普遍较高,升温没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伏旱

大暑节气期间,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均会出现炎热的天气,35℃的高温普遍可见,40℃的酷热也并不罕见。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果此时阳光照射不足,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将会受到影响。如果持续的高温天气出现,对水稻等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会发生。如果遇上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的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