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文章中,笔者与大家探讨了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变迁的故事,例如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等。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江苏省的常州市。常州市作为江苏省第五大城市,也是苏锡常都市圈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常州市常驻人口超500万人,下辖6个区县。那么,常州市6个区县的区域框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

常州市隶属于江苏省,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常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9.7万吨,油料产量2.8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7.5万吨,水产品产量14.9万吨,生猪出栏22.2万头,猪肉产量1.7万吨。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培育轨道交通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光源产业、医药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等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构建出“一核两区多元”的产业格局。

2022年,常州市常驻人口超530万人,户籍人口超380万人。由此可见,常州市对周边地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2022年,常州市GDP总量达到9500多亿元。从人均经济来看,常州市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距离万亿GDP目标,仅一步之遥。

目前,常州市下辖5个区、1个县级市,共6个区县,分别是: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溧阳县级市。那么,常州市6个区县的区域框架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元朝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如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元朝行省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划分。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座都城,故而形成南北直隶十三个省。其中,南直隶管辖江苏、安徽、上海等大片区域。

我国许多省份的基本区域划分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浙江省、江西省等。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后,开始进一步调整各地的区域划分。南直隶的地位下降,更名为江南省。江南省人口众多、面积辽阔、经济发达、水网密布,不利于管理。

1667年,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清朝撤销江南省,设置江苏省、安徽省。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江苏省的区域框架基本稳定。当时,两江总督驻扎在江宁府,江苏巡抚驻扎在苏州府。江苏省形成8个府、3个直隶州、1个直隶厅的区域格局,分别是: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太仓州、海州、通州、海门厅。

清朝统治时期,常州府下辖8个县,分别是:武进县、阳湖县、无锡县、金

1952年,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组建了新的江苏省。常州专区组建后,管辖了1个县级市、6个县,包括:常州县级市、武进县、江阴县、金坛县、溧阳县、宜兴县和无锡县。1953年,常州专区撤销,下辖的县被划归镇江专区和苏州专区管辖。

当时,镇江专区和苏州专区的管辖范围非常广阔。1958年,江苏省再次进行区划调整,镇江专区行署迁往常州县级市,并更名为常州专区。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1962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常州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州专区再次更名为镇江专区。

但常州地级市只管辖主城区,没有下辖县。这一时期,常州市的主城区面积较小。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专区更名为地区,镇江专区更名为镇江地区。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江苏省各个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区划调整。

1983年,镇江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县部分划归镇江地级市,武进县、金坛县和溧阳县3个县划归常州地级市。常州地级市的主城区划分为5个区:广化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和郊区。加上外围的武进县、金坛县和溧阳县,形成了8个区县的区划框架。

进入80年代,随着常州市各地经济发展,区划进一步调整。1986年,广化区被撤销,并入其他各个区。90年代,常州市管辖的武进县、金坛县和溧阳县陆续撤销,成立了武进县级市、金坛县级市和溧阳县级市。

21世纪初,常州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区面积扩大。2002年,武进县级市撤销,成立了武进区。同年,郊区更名为新北区。至此,常州市的区划框架调整为5个区、2个县级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县级市和溧阳县级市。

该区划框架维持了大约10年。2015年,戚墅堰区被撤销,下辖的街道和乡镇并入周边几个区。同年,金坛县级市撤销,成立了金坛区。至此,常州市形成了5个区、1个县级市的区划框架。

21世纪以后,常州市陆续成立了经开区、常州新区等功能型新区,但这些新区一般不计入行政区划中。

关于我国各地区域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