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纹,又称“松竹梅纹”,由松、竹、梅三种植物纹饰组合而成。此纹饰最早出现在宋代文人画中。文人画家借松柏常青、竹节不朽、梅花耐寒的自然特性来比喻文人的高洁情操,寓意别致。在元蒙时代的中后期,随着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大量兴起,松竹梅纹这类高雅别致的纹饰也开始出现在瓷器之上。

松竹梅纹入瓷画的时间上限大约为元代中后期,之后的明、清时期,此类纹饰的出现也从未间断,只是由于审美情趣的变化、绘画风格的演变,历朝历代在图案展现上也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如能熟练掌握松竹梅纹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对瓷器断代也有很大帮助。

图1:元青花松竹梅纹带盖梅瓶

图2:元青花松竹梅纹平铺图

图3:松干鱼鳞皴绘法

元代的松竹梅纹与时期的绘画风格十分相似,整体风格粗犷豪放,画面层次丰富。松树枝杆粗壮,树皮采用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鱼鳞皴绘法(如图3),有的松针呈折扇状(如图1、2),有的细长如马尾。竹身十分挺拔,竹节间留有空白,竹叶通常呈“个”字形或倒“人”字形。梅花的最显著特征是有花无叶,有五瓣、单瓣等绘法,花瓣边缘常有一圈留白。这里还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注意:一是在构图上,元代松竹梅纹中的松、竹、梅独立为形,彼此之间没有太多交错,这一点与明代的构图风格差异较大;二是在绘画手法上,元代瓷绘基本采用在泥坯上直接作画的拓涂法,使得此时的松竹梅纹多为没骨画法,加上青料易于晕散的特性,花瓣、枝叶只有明暗深浅,色彩层次感较弱,有时还出现颜色不均的情况。

图4:洪武松竹梅纹残片

图5: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

图7:永乐松竹梅纹碗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1121″ img_width=”795″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877fb7d5baf4ffea12e32b577def5d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

图9:宣德松竹梅纹碗

图10:宣德松竹梅纹三足炉

图11:天顺青花三瓣侧面梅

永乐、宣德时期,松竹梅纹的绘制风格开始与前朝大相径庭,呈现出清新雅致的新气象,布局也更为疏朗。通常是竹在左,松居中,梅在右,苍松稳坐“c”位,成为主要纹饰,画法上,松干较前朝更为细长弯曲,幹身上既有鱼鳞皴法,也有点划皴染法(如图8),松针多呈圆形;竹叶五六片一组,取代了元代丛生的绘制手法,显得疏散,叶尖多向下;梅花花瓣很少留白,但有浓淡层次过渡。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的松竹梅纹既承前启后,又各具特色,虽然总体传承了永宣风格,但松干多呈“S”型,松针逐渐显现出扁圆、椭圆形,梅花时有只画三瓣表现侧面之姿(如图11)。

明早期,永宣两朝时常出现松竹、梅竹“两友”图(如图6),松、梅、竹常伴洞石纹出现,不同的时期,石纹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如洪武时期洞石瘦削修长,以留白或淡色描绘(如图4),而宣德时期洞石造型变化多端,外形酷似仙人掌。这些特点在瓷器断代时可作为重要参考。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图12:成化青花松竹梅纹

图13:弘治五彩松竹梅纹

进入成化年间,国产平等青料的应用,使得纹饰显色清新淡雅,分水技法的兴起,也赋予松竹梅纹几分水墨韵味。此时的松干形态不规整,或弯曲斑驳,或幹身布满突起的洞疤。松针形状延续空白期风格,呈扁圆形,且常常在近中心处点染几笔,模拟明早期青花晕染留斑的效果;竹叶造型更显尖细硬挺,叶片上分水技法巧妙体现出竹叶的层次;梅花画法则略显敷衍,已不再细画花瓣,点蕊也较少,但会采用淡料分水技法描绘。伴随描绘的洞石,有的圆润如仙人掌(如图12),有的线条分明,十分硬朗。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图14:嘉靖盘字纹松竹梅纹碗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479″ img_width=”80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4174e9b99ebe4f8989a5925f0a93578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608243&x-signature=5%2F%2FdMFW1pBuH6fPfAtEV%2BqWI%2FdI%3D” web_

明末清初,承蒙诸位帝王对道教的崇尚,松竹梅纹在原有基础上迸发出了崭新的样貌。 一些图案部位经变形后,呈现出“寿”、“福”等吉祥字样;另一些则与仙鹤、花鸟等元素组合,增添了装饰性与寓意。图案题材及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元。如图14所示,松针枝干部分扭曲弯折变形,形似一柄寿字。松竹梅纹的构图布局也从成化时期的疏朗雅致逐渐转向繁复密集。松干愈发虬曲蜿蜒,显得夸张;松叶增大且成簇状;梅瓣、松叶、竹叶在采用回青料晕染后层次模糊不清。

图17:康熙松竹梅纹大碗

图18:康熙松竹梅纹大碗

图19:康熙松竹梅纹缸

图20: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橄榄瓶

图21:乾隆粉彩松竹灵芝图瓶

图22:乾隆松竹梅纹盘

图23:同治青花松竹梅纹盘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1078″ img_width=”705″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b8e8f65bc9c84a478c24eab3cfa6023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608243&x-signature=Nkf8FNnQzQVfgnmXRTrPMnCKzDc%3D” web_uri=”pgc

清代中晚期的瓷器装饰:松竹梅纹的演变

清代中期,珐琅彩和粉彩等色彩鲜艳、图案巧妙的彩绘瓷器风靡一时,优雅清新的松竹梅纹逐渐退居次席。乾隆年间之后,松竹梅纹并未消逝,反而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珐琅彩松竹梅纹、粉彩松竹梅纹和豆青地松竹梅纹。

总体而言,清代中晚期的松竹梅纹在民窑器中更为常见。受流行审美影响,这些瓷器的色彩较鲜艳,纹饰较为繁复,有时构图比例失真。尽管如此,光绪时期的松竹梅纹瓷器中出现了品质较好的作品。松叶不再被精细描绘,而是采用了大面积渲染的方式,缺乏层次感。

总结来看,松竹梅纹在清代已不再是明代中早期的主流审美元素,而是更多地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其数量和重要性也大幅减少。

下期预告:《元明清瓷器纹饰断代之牡丹纹篇》,欢迎关注和指教。

我是@话瓷说sue,一名年轻的艺术品鉴赏估价师,以踏实的学习态度与您分享收藏知识,交流历史文化。欢迎各界人士关注和指点,共同探讨收藏之美,共赏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