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孩童三岁起便开始进行数学启蒙,从数字认知过渡到加减运算,如今已就读大班,并已基本掌握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内容。经过与孩子的共同学习和探索,自身教育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当乘法课程提上日程之时,凭借记忆力,向孩子阐释乘法含义、被乘数与乘数的概念,诸如“6×3”表示将三个“6”相加,其中“6”为被乘数,“3”为乘数,代表着被乘数的重复个数。

对于4、5岁的孩童而言,理解加减相对容易,但跨越至乘法阶段难免陷入难关。只凭反复做题来进行计算,孩童或可依赖记忆完成,然而此种学习方法与我的期望大相径庭,我仍不厌其烦向孩子阐释乘法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虚心学习,尝试探索更科学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孩童理解。于是我购入全套人教版小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了解现今小学生在学校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拿到教材后,我发现其中的插图颇为诡异,观感欠佳,并未过多思索,不久后,网上便传出人教版插图事件。当我看完教材中关于乘法的部分时,我感到惊讶不已,整篇内容中竟无“被乘数”和“乘数”这两个概念,我反复查找,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均一无所获。我仍心存疑虑,又购买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全套教材,却仍然未找到。

北师大版教材插图(人教版从略)

为何会找不到呢?在我印象中,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列出算式时,必须严格按照乘法概念表述式子顺序,将被乘数写在前面,将乘数写在后面,顺序弄错也会扣分。网上搜索了不少资料,我才明白事情的缘由。在列式时准确书写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确实是一个教学难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了表达解题思路的准确性。在做应用题时,选择乘法计算并得到正确答案,却因将被乘数和乘数的顺序写反而被扣分,十分委屈,而学生的低分也会影响教师和家长的荣誉感。关于乘法算式中被乘数与乘数的书写顺序,受到了“诸多家长乃至专家”的批评,斥其“违背教育规律”、“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人为障碍”,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一时间舆论哗然。

为了“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乘法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规定:

关于乘法:3 个 6,可以写作 3×6,也可以写作 6×3。3×6 读作 3 乘 6 ,3 和 6 都是乘数 (也可以叫因数)。

那我在小学时因为将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写反而扣的分,都白扣了吗?分不清哪个是被乘数,哪个是乘数,因此所受的责备也都白受了吗?如今轮到我教导孩子时才发现,扣的分和受的责备都是值得的,取消对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教导,让孩子很难明白乘法的含义。99乘法表虽易背诵,但若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如做应用题,孩子会很难下手。我坚持我小时候的学习方法,让孩子理解被乘数和乘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能够更轻松地理解题意,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是如何向孩子教授被乘数与乘数的含义的呢?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方法,也希望家长朋友们在辅导作业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将乘数定义为“组数”,将被乘数定义为“每组包含的个数”,将乘积定义为“总数”,这样的定义还有助于小朋友在做应用题时区分运算类型。

借用微信小程序《数学启蒙幼小口算练习》的截图

(以上借用微信小程序《数学启蒙幼小口算练习》的截图)

每5个正方形为一组,共有4组,总数有20个,这样可以形象地将乘法描述为有4组正方形,每组有5个,所以总数就是5+5+5+5=20,用乘法表示出来5×4=20,4为乘数,即有4组相同的数,5为被乘数,每组都有5个正方形。

那么,4×5为什么仍然等于20呢?4×5又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同样的20个正方形,我们以一排为一组,每组4个,共有5组,4+4+4+4+4=20。用乘法表示出来4×5=20,5为乘数,即有5组相同的数,4为被乘数,每组都有4个正方形。

当孩子询问家长为什么5×4和4×5都等于20时,家长就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回答孩子,并同时告诉孩子,这两个式子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希望能通过“组数”、“每组包含的个数”和“总数”来解释乘法等式的含义,帮助到大家。

大家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