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衰落:为何我们越发怀念老歌?
尽管当前华语流行音乐拥有众多榜单重磅单曲,但我们逐渐难以接受这些作品,却愈发怀念经典老歌。曾红极一时的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陈奕迅等歌手,时隔二十年依然是华语乐坛的中坚力量。华语乐坛的整体水平似乎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提升,甚至呈现出部分倒退趋势。
流行音乐为何给人以日益衰落的印象?为何我们总是钟情于旋律悠扬的老歌?
一、华语音乐频现抄袭、撞曲等质疑,作品品质低劣
近年来,不少备受关注的华语热门歌曲被指抄袭、撞曲、剪辑翻唱,且原作品质量堪忧。此类现象不仅损害了音乐资源的信誉,也消耗了大众对行业的信任。其中典型案例包括《沙漠骆驼》、《武家坡》等作品,甚至连天后级歌手也卷入原创争议。这种先抄袭后跨国补版权的畸形供应链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音乐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短视频平台音乐垄断,低质音乐充斥网络
社交媒体平台以网络曝光效应为主导,大量重复同一首歌曲,营造风潮,导致大众被动记忆,从而接受低劣音乐品质的作品。短视频平台和网络曲风充斥着低成本、低知识产权门槛的小作坊作品,挤占了优质音乐的曝光机会和传播周期。
三、高额音乐版权费用逼退听众,音乐综艺平台泛滥低质量作品
音乐付费和版权使用成本节节攀升,使得用户不得不寻求免费音乐渠道,例如音乐综艺和视频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出于逐利目的,大量宣传网络曝光效应的低质量作品,通过广告变现。这样一来,音乐综艺和短视频频道就成了低质音乐的温床。
四、资本主导下的产业链闭环,牺牲听众利益
低质量音乐作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促成了一个闭环产业链:音乐公司批量试错产出低成本音乐,通过资本投送片段化音乐片段,最后通过版权付费获得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平台、音乐公司和音乐人获利颇丰,但听众却丧失了优质音乐环境。
五、市场追求利润至上,扼杀音乐多样性
对于商业流行音乐来说,追求利润是驱动力。大众缺乏话语权,却成为一切音乐利润的来源。音乐公司的利润链条揭示了华语音乐日益下滑的原因:
低价收购垄断作曲人版权
大数据模型二次改编
低成本录音
投放短视频营造被动倾听效应
通过网络流量和音乐综艺版权费获利,实现盈利循环
音乐公司通过合同强迫音乐创作者转让知识产权和录音权,以低廉价格获取大量版权。大数据模型和大数据的使用,助力公司批量改编旋律,然后筛选出最具商业价值的版本进行投资。歌曲制作完成后,通过短视频平台大肆买量投放,制造曝光效应,再通过音乐综艺平台高价版权费实现盈利。这种追求利润至上的模式,忽视了音乐内涵和审美,扼杀了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歌曲完成并获得关注后,即可进入盈利阶段:音乐公司拥有独家版权和录音权,可通过最初获得的知识产权授权盈利。

音乐公司会将音乐版权“非独家上架”或“独家上架”给音乐平台,根据音乐点击量获得版权收入。一些音乐综艺节目为了获得流量,会选择关注度较高的歌曲,此时一次性版权费用可能极高,甚至可以实现一笔暴利。

音乐公司的盈利与否不再取决于传统唱片时代音乐品质,而是转为依赖关注度的成败。换句话说,音乐公司并不在意听众是否能接触到足够优秀的、提升音乐素养的优质音乐,他们只关心能否赚钱。对于资本而言,低成本、高利润才是永恒的追求,音乐审美不是他们的重点。

将目光投向媒体平台时,也会发现类似的问题:音乐平台同样不关注音乐品质。

媒体平台主要分为软件媒体和电视台、音乐节等传统媒体渠道,他们的逻辑是一致的。

软件媒体的流量收入:对于拥有大量用户的软件媒体,如抖音,音乐公司若想让歌曲得到曝光,就必须依赖于软件媒体的算法和投放。而投放费用相对较高,对于软件媒体而言,投放费用是基础收入,也是后续运营成本。

软件媒体的版权收入:版权收入分为合作分红和独家首发版权。合作分红是指对曝光度较高的歌曲进行谈判,歌曲利润按照流量分成,音乐公司乐见其成。独家首发版权是指,在获得歌曲录音权后,与软件媒体深度绑定,版权分红中,媒体也会分一杯羹。

音乐综艺的利润链比较简单:

  • 主动选择音乐综艺的音乐内容,向音乐公司或媒体支付商用版权费。
  • 通过收视率,获得最大规模的广告费收益。

音乐综艺与具有关注度的网络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音乐电视台的收视率与广告费高度相关,也是利润空间最大的变现方式。网络音乐的底层逻辑是:观众组成的隐形社会关注价值,这也是广告商愿意掏钱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从音乐公司、音乐平台、音乐综艺转向最根本的创作人“音乐人”时,就会发现一个无奈的事实:为了生存,音乐人必须迎合市场,而市场只看重商业价值,不关心音乐的审美价值。

音乐人出售一首歌曲,第二首就能赚取更多的收入。这也能拓展人脉,下一首作品的知识产权才会更有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版权保留署名后是否拥有分红比例也能多一次谈判的机会。这些都由个人无法决定,与每个就业者的心态是一致的。

至于市场需要的套路和弦,并不是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套路和弦,市场也会有其他流行模式,每一种当下流行的模式都属于作曲的套路和弦。

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烂的原因是:音乐制作成本降低后资本逐利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华语音乐中,欧美的音乐产业也大致如此。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天地龙鳞》、《光亮》等作品的进步也显而易见。扭曲的市场,让抒发精神的华语摇滚音乐质量飞速提升。

好作品依然存在,只是资源被占领,难以被我们发现。

希望华语音乐资源能重回——2005年之前的传统唱片时代,赋予更多音乐人更多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