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中的“不倒翁”庞太师隐喻了什么?

在金超群版本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庞太师无疑是最令人头疼的反派之一。从庞昱案开始,庞太师就与包拯一伙针锋相对,并贯穿了整部系列剧的始末。即使所有的“包青天”电视剧序列结束,庞太师仍旧官居一品,富贵安享,泰山稳固,堪称一个不惜牺牲一切的“不倒翁”。

历史上确实存在庞太师其人,原名庞籍,虽然从未坐上过国丈之位,但在宋真宗年间也官至宰相,是范仲淹的挚友,也是狄青和司马光的恩师,与小说中 portrayed of his character 相去甚远。在小说《七侠五义》和电视剧《包青天》中,他的名字被写为“庞吉”,并被塑造成一个彻底的反派角色。历史与文艺作品自然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依据小说和电视剧进行阐述,不涉及历史考证。

在电视剧中,庞吉身为太师,更兼有皇帝宠妃庞贵妃的父亲这一特殊背景,可谓权势滔天。他在显人世间,出现过?次。

第一次,他千方百计地安排自己的儿子庞昱担任赈灾钦差,前往陈州赈灾。却唆使儿子贪污赈灾粮款,用于挥霍浪费。当儿子因犯罪而被包拯追查时,他又动用各种手段干涉包拯执法。

第二次,在包拯侦办“玉蝴蝶”一案时,假“玉蝴蝶”潜入了太师府,谋杀了庞太师的小妾。而庞太师一边为小妾悲痛,一边利用此机给包拯施加压力,制造麻烦,令开封府在这个案件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第三次,在包拯侄子包勉贪污案中,他“用心良苦”地向皇帝举荐包拯,然后在得出初步结论后大放厥词,令包拯陷入法理与道德的双重困境。

[Image of Tai Shi as a position center]
[Image of Tai Shi as a position center]
[Image of Tai Shi as a position center]

第四次,开封附近发生大规模诱拐儿童案,而庞太师却收养了一个名叫龙龙的男孩。不料,该男孩也是被诱拐的儿童。在这个情节中,庞太师并未刻意张扬自己的跋扈,而是表现出一个年迈之人对孩子的真情流露,在龙龙即将被送还时,也难得地表现出了真情。

第五次,在端州侵吞贡砚案中,他唆使端州知州周栋提高贡砚数量,私开砚铺与民争利,并为寻找一方名贵的端溪血砚而逼迫石玉一家,甚至险些害死石玉。在端州血砚这一故事中,庞吉自己也承认,家里已有数十块端砚。端砚石材稀有,上好的砚台雕工精巧,价格不菲,普通读书人和家庭想要购得一块都是奢望,而庞太师却拥有数十块,可见他的为官并不清廉自守。相比之下,担任过端州知州的包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后来皇帝赐予他端砚,他也认为这是职务所得,不能据为己有,便由公孙策将其归入府衙公仓。这正是清官和贪官的强烈反差。

除了电视剧中的描述,在小说《七侠五义》中,太师庞吉还利用自己的权势把持科举考试,对于不走门路、不送财的士子进行打压和排挤,埋没了许多人才。就连包拯自己也曾受到他的打压。以包拯之才,在进士考试中仅取得23名的排名,在职务任用上,被庞太师贬到偏远贫困的凤阳府定远县。

在小说中,庞太师的生活腐败被描述得极为令人愤慨。他用带有金环兽面翡翠的玉闹龙瓶和羊脂玉荷叶式碗当夜壶。庞太师的极度腐败奢侈引起了锦毛鼠白玉堂的不满,白玉堂于是用江湖手段警告和惩治了庞吉。于是,庞吉做出了最令人愤恨的举动,利用手中的权力调动江湖力量,在冲霄楼用乱箭射死了白玉堂。白玉堂是“江湖五鼠”(后来被敕封为“五义”)中的一员,且仗义行侠,深受江湖人士和百姓敬重,庞太师此举将自己彻底置于舆论的风浪尖上。

[Image of Tai Shi as a position center]

这样一个从为官到为人皆腐败堕落的家伙,却在整部《包青天》剧集中没有倒台,也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在具体的案件中,他几乎都是失败者,比如失去儿子,后来又失去收养的孙子,中间还失去自己的爱妾;未能得到端溪血砚,还差点被牵连其中;为包拯制造两难问题,但自己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个坏人看似在具体事件上总是吃亏,在情感和精神上受到了许多折磨和挫折,但他的生活是圆满的,他并没有得到人们通常认为的“恶有恶报”。在小说《七侠五义》中,由于庞吉的陷害,呼延丕显一家300余口被杀,后来呼延丕显的孙子呼延庆为报大仇,对庞吉施行了最严酷的刑罚:菹醢,即用乱刀剁成肉酱。电视剧中庞吉的结局设计,或许也是出于满足读者情感的考虑,否则如何弘扬人间的正义?

电视剧中,庞吉为何会成为外表失败却实质不倒的官场“不倒翁”?概因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剧情考虑,庞太师的存在意味着反派的存
在。反派的存
在,正是衬托包拯、展昭、公孙策、艾虎等正派人士正直、廉洁、公正无私、果敢坚毅的参照物。在没有明确宣布不再拍摄续集的情况下,保留反派就是留有余地。

[Image of Tai Shi as a position center]

从现实层面来看,庞太师也不必死。虽然庞太师行为不端,但他的女儿深受皇帝宠爱,这种看似庸俗的裙带关系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只要有这层关系存在,庞太师就极有可能免于一死。在许多令人愤慨的案件中,庞太师虽然是背后的策划者或指挥者,但绝非直接参与者,甚至在某些案件中,他也是实际上的受害者。从法律角度来看,无法将他判處死刑。

再次,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善与恶是相互依存的,善恶之争从未从人世间消失。善不断地压倒和消滅惡,而惡也在不断地推动善的进步。尤其是在包勉富顺监贪污公帑、陷害官员一案中,庞吉对包拯的精神和情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煎熬。因为包拯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庞吉的监视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人利用或置自己于死地。任何权力,甚至正义,都需要监督,即使监督来自邪恶势力。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