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又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个集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龙崇拜。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亡。后人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流传至今。端午节还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等。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内涵丰富。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端午节融入各地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庆祝形式。

端午节不仅流行于中国,还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流传。其文化影响广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丰富多彩,以祭龙、祈福、攘灾为主要形式。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福气、辟邪驱厄的愿望。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记录着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