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真谛

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划龙舟,但普遍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屈原只是由于屈原恰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投江。后人曲解原由,才以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事实上,端午节具有比纪念屈原更深远的意义。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一无所知,却发现太阳的运行变化是所有自然现象的根源。于是,他们开始观察太阳,其中一种方式便是“立杆测影”。通过测量太阳及其光影与立杆的动态变化,人们间接了解了太阳及自然界规律的变化。经过长期观测和记录,他们总结出了太阳运行变化与天地万物、气候变化状态相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掌握天地和气候规律至关重要!

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就有反映这一场景的表达,例如:“上午、中午、下午”、“正午”、“日上三竿”、“午时、午时三刻”等。这些都依据太阳运行变化的位置来描述日常时间。

一日可分为三个时段:
在一天中,太阳相对于“午、杆”(即“立杆测影”的“杆”)的位置产生变化,
从而呈现出上午、中午、下午这三种状态。
端午,即为太阳在一年中正午、中午时的状态,即位于“午、杵、杆”正上方。

立杆测影时,日影最短,
因此被称为“端午”。
端午节就是对夏至前后太阳状态的描述,是古人对夏至节气的庆祝!

如果端午节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这个节日的名称就应该是“屈原节、屈公节或屈原祭”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质上都是祭拜天地、日月、祖先的,例如:
“冬至、祭天、吃饺子”
“夏至端午、吃粽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的日子”
“清明节、祭拜祖先的日子”
“牛郎织女七夕节、歌颂爱情亲情”
没有一个节日是为了专门纪念某個人的。对国家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人,通常会设立专门的祭日,如“黄帝祭”!

“端午节”并不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只是恰巧屈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投江自尽。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分别是当天最早和最晚,昼长夜短,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由于夏至后北半球的太阳照射时间长、角度高,因此积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夏至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并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三伏天”。夏至即“端午”对天地万物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人们纪念这个日子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每年端午节的日子不固定,却不与夏至重叠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端午节的日子都会出现在“夏至”前后。

夏至前后,五月初五
夏至是太阳历,
五月初五是月历。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太阳运行变化为参照的“日历”和以月亮运行变化为参照的“月亮历”结合起来的产品。
而日月相较有差异,故以增加闰月为校正,
而端午节是按“五月初五”“月亮历”来设定的,因此每年端午之日,反反复复出现在夏至前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遗忘了“端午节”的真正起源。

中华民族远古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测量和记录太阳运行变化规律,不但建立起对开启农耕文明至关重要的天文历法,更巧妙地将观察太阳运行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现象作为汉字的原形和字形表意参照,开创性地创造出高度系统化的创造文字的方法,即遗失了两千多年后,首次重新被破译、发现和整理出来的“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表意系统及原理”。

如果你想真正认识汉字“知其源、晓其意、明其理”,想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就必须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表意系统及原理”,了解中华民族远古祖先是如何在探索认知太阳的过程中创造出伟大的汉字!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汉字穿越时空回到远古,与古人一起探索太阳运行变化的奥秘,共同创造伟大的文字:“中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