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24节气歌描述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立意为开始,表示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意为藏伏,表示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的动物。
春分:分意为平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表示雨量充足,谷类作物生长旺盛。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意渐浓。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意为终止、躲藏,表示暑热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接近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夜间最长,白天最短,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八个“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八个“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它们界定了四季的开始和中点。而四季的概念最初是由人们对气温的直接感受提出来的。
气温与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各地不同、同一年也不完全相同。
为了准确定义四季,古代先辈采用了太阳的位置变化这一普遍适用的标准。天文四季就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来划分的,这也是历法采用的标准。
气 tượng四季通常会比天文四季滞后。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大约滞后三个节气。
24节气中提到的八个“立”和“分”所对应的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样一来,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二十四节气与历法紧密相连,是四季变化的基础框架。二十四节气中四季中的八节气构成了框架的基础,其余十六个节气则是支撑框架的枝条。这些枝条连接天文季节和气象季节,提供了细致的气象和物候信息。

例如,在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节气。“雨水”描述了春季上半段降水增多的气候特征,“惊蛰”则反映了蛰伏的生物因感受到春天的暖意而苏醒的自然现象。同样地,清明和谷雨等节气也反映了春分后阶段的特定气象条件和物候变化。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了“小满”和“芒种”节气,标志着小麦灌浆和收割的大农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了“小暑”和“大暑”,代表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立秋与秋分之间插入了“处暑”和“白露”节气,表明暑热逐渐消退,早晚开始出现露珠。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了“寒露”和“霜降”节气,预示着天气转冷,露珠结霜的季节到来。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了“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了“小寒”和“大寒”,这些节气表明了冬季寒冷程度的逐步加剧。

这十六个非八节气的节气描述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特征。其他地区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气象和物候特征,为这些节气命名,类似于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世界。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意义后,便能理解其对历法的重要性。尽管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公转轨迹的等分角度,而不是时间的等分,导致节气间隔时间不等,但历法依然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这既能简洁明了地呈现二十四节气,又能保持其规律性,便于记忆理解,从而成为历法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