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现象全面解析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解读谚语,揭秘物态变化
– 谚语 1:
– 解释:雪落高山,表明水蒸气凝华为固态的雪;霜降平原,表明水汽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霜。
– 谚语 2:
– 解释:水缸出汗,说明水蒸气在缸壁上凝结成液态水;不用挑担,不用人为添加水,说明水蒸气凝结的水量较少。
– 谚语 3:
– 解释:开水不响,说明水已经达到沸点,但没有大量蒸发;响水不开,说明水还没有沸腾,还在不断蒸发。
– 谚语 4:
– 解释:冰冻三尺,说明水从液体逐渐凝固成固态的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谚语 5:
– 解释:下雪不冷,说明雪是由湿度较大的空气凝结成的,热量释放较少;化雪冷,说明固态的雪熔化成液态的水,吸收了热量。
– 谚语 6:
–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说明霜冻和降雪都伴随着气温的下降。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 现象 1: 水壶中水烧开后,壶嘴处的“白气”形成原因:
– 水沸腾,水蒸气大量产生并逸出壶嘴。因壶嘴处温度较低,水蒸气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形成“白气”。
– 现象 2: 水壶烧开后,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的原因:
– 壶嘴处温度较低,水蒸气容易凝结;而紧靠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来不及凝结,所以看不到“白气”。
– 现象 3: 锡焊的铁壶烧水不会烧坏,而无水时会烧坏的原因:
– 有水时,水能吸收热量并蒸发,防止铁壶温度过高;无水时,铁壶直接吸收热量,温度急剧上升,导致损坏。
– 现象 4: 手沾凉水后拿馒头不烫的原因:
– 水会蒸发,吸收热量,降低馒头表面温度。
– 现象 5: 饺子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的原因:
– 水的沸点较高,饺子在水中煮不能达到其表面被烧焦的温度;而油的沸点较低,饺子在油中炸时表面的温度可以达到变黄变焦的程度。
– 现象 6: 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不会爆炸的原因:
– 水落在热油锅里,瞬间蒸发产生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导致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其体积和温度变化较小,不会引起爆炸。
– 现象 7: 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的原因:
– 水蒸气含有潜热,在接触皮肤时会冷凝放出潜热,使皮肤感受到比热水更高的温度。
– 现象 8: 烫伤后用 0℃ 的水敷效果比用 0℃ 的冰块敷更好,原因:
– 液体吸收热量能力比固体强,0℃ 的水可以持续不断地吸收热量,缓解烫伤。
– 现象 9: 油溅到身上比水溅到身上伤害更严重的原因:
– 油的沸点较高,其溅出时的温度更高。
– 现象 10: 水滴入热锅干得更快的原因:
– 发热的锅温度较低,水滴在低温下蒸发速率快;热得发红的锅温度较高,水滴在其表面的水蒸气层被迅速阻隔,蒸发速率慢。
– 现象 11:
– “扬汤止沸”:汤离开锅后压力减小,沸点下降,沸腾停止;再倒回去后,压力增大,沸点上升,沸腾重新开始。
– “釜底抽薪”:木柴是锅底能量的来源,抽掉木柴切断能量供应,锅内温度下降,水沸腾停止。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 现象 1:
– 物态变化:冰熔化为水(固态→液态)、水凝华为冰(液态→固态)。
– 原因:温度高于 0℃ 时,冰熔化;温度低于 0℃ 时,水凝固。
– 现象 2: “烟”的形成:
– 物态变化:水蒸气在温度下降时凝华为水滴(气态→液态)形成“烟”。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 现象 1:雨
– 形成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成水滴形成云,当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时降落形成雨。
– 吸热/放热:放热
– 现象 2:露
– 形成过程: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叶和物体表面冷凝形成露珠。
– 吸热/放热:放热
– 现象 3:雾
– 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形成雾。
– 吸热/放热:放热
– 现象 4:雹
– 形成过程:雷雨云中,水滴上升并凝结成冰粒(固态),冰粒经多次融化和凝结形成雹。
– 吸热/放热:放热
– 现象 5:冰
– 形成过程:水在温度低于 0℃ 时凝固成冰。
– 吸热/放热:放热
本期编辑: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