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类型千差万别,犹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亦如小鸡啄米般灵巧有趣,更有甚者如傅雷对傅聪所为,娓娓道来。

阅读傅雷致傅聪的家书,内容丰富,既有他对儿子的思念、寄托,更有许许多多的人生经验,仿若一本厚重的书,为傅聪的人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这本书并非一本固定的教科书,而是留下了无数空白,让傅聪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它,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智慧。

这本书遵循着某些原则,如人生信条、基本准则等。它告诫傅聪,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判断,而有些事情则必须坚守。这种坚守并非盲目,因为这本书已为他承受了后果。

这本书还承载着一种平等与独立的精神,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傅聪的远行,家书中虽有规劝,但更多的是鼓励,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尽管是傅聪的父亲,他深知儿子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用自己的要求框定他。

这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家书的熏陶下,傅聪独立而全面地成长。他既有自己的见解,又吸收了父辈的经验,因此不仅没有重大的缺失,反而均衡发展。反观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却存在认知上的缺陷,那些迂腐顽固、拒绝改变的人,不正是在童年缺乏自由与独立的缘故吗?

有人将此归咎于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固然存在弊端,但身为家长,早已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局限,为何不效法傅雷教育傅聪?

或许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份重视,一份时间,一封家书。家书是我国最传统的沟通方式,有着独特的优点。也许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便能找到这些优点,其中最显著的一点便是适宜交流。在书信中,人们可以抛开层层伪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傅雷无疑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一点。这种优点并不局限于家书,很多文体都可以做到。换言之,父母对子女的精神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