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tāo tiè)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具有多重含义:
一是形容传说中贪食凶残的野兽。
二是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三是比喻吃喝过度的贪吃之人。
由此可见,饕餮代表着人类贪欲的本质。

在原典《辞海》中并无“饕餮盛宴”或“饕餮大餐”的成语记载。根据饕餮含义理解,这两词组均非褒义,其本意为贪食者的盛宴,属于贬义词组。

随着时间的推移,饕餮的词性发生变化,逐渐带有褒义色彩。在描述美食甚多或文艺演出内容丰富时,人们开始借用“饕餮盛宴”和“饕餮大餐”来形容,表达其数量众多、精彩纷呈的意境。

古代文献《周书·多方》载:“有夏之民叨懫。”孔安国传解“叨懫”为“贪叨忿懫”,而《左传》中提及“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可见,饕餮与贪财、贪食之举密切相关。嗜食美食之人可称为“老饕”或“老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由此可见,司马迁将饕餮与其它的“三凶”视为恶徒。值得注意的是,《左传》成书于《史记》之前,两者对饕餮的记载高度相似,因此推測司马迁的资料來源可能是《左传》。

根据上述两部史书的记载,饕餮應为人。現今也有一說,认定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獸,据说属于龙生九子之一,可能源于《神异经》的描述:“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另一种说法認為,饕餮是一種幻想中的神秘怪物,没有身體,只有巨大的頭部和嘴巴,极其贪吃,见到任何事物都会吃掉,最終因饱食过度而亡。這種说法大概是人们對饕餮丑化的結果,因為牠是貪欲的象征,因此形象不可能儒雅潇洒。至於这种说法是否有所本,则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