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西汉以前黎族被称为“骆越”,东汉以后被称为“里”、“蛮”,隋唐时期被称为“俚”、“僚”,这些名称都是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其中也包括黎族的远古祖先。

“黎”作为今天黎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后期刘恂著的《岭表录异》一书。该书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新唐书·杜佑传》卷179中有唐德宗年间(780—805年)“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的记载。但《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所作,“黎”之称应以《岭表录异》的记载为最早。宋代,各类史籍中普遍以“黎”代替了“俚”、“僚”,作为今天海南岛黎族的专有族称。

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和地域分布的差异,有“哈”(过去作“侾”)、“杞”(又称“岐”)、“润”(过去汉称“本地”黎)、“美孚”、“赛”(过去称“德透”黎或“加茂”黎)等不同的自称,但在对外交往时一般都自称为“赛”,赛是黎族固有的族称 。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称呼,便是如此。

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

黎族自治县的沿革概况:

历史沿革

西汉属儋耳郡至来县,东汉属合浦郡珠崖县,从元朝到民国,白沙境地先后属琼山、定安、儋县、临高、昌感等县。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之后,“薄沙”演变为“白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在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4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白沙县是将儋州、昌江、感恩、定安、崖县部分黎区及琼中县飞地—水尾营等划设的。

1958年11月,并入东方县,1961年恢复。

1987年,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

昌江县是海南岛建置较早的郡县之一。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辖。

梁大同年间(535年—545年)废儋耳郡地,置崖州,该县境归属崖州辖。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析西南地置临振郡,同时以汉至来县地析置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本县境内。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儋州,治义伦,领昌化,同时省吉安入昌化。

贞观元年(627年)又析昌化县复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儋州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吉安县置洛场县。

五代属儋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元丰三年(1080年)复置昌化县。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改昌化军为南宁军,昌化县划归南宁军辖。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军复州,昌化县仍属儋州。

民国三年(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2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

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大县),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p

乐东黎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

乐东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省五指山市(原崖州、东方县、昌感县的一部分)。

汉朝

  • 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设立珠崖、儋耳郡,下设16县,乐东属珠崖郡临振县。
  • 始元五年(前82年),取消儋耳郡,并入珠崖郡。
  • 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置朱庐县,属合浦郡,隶属交州。

三国和晋时期

  • 建武十九年(43年),省朱庐县,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隶属交州。

南朝宋

  • 元嘉八年(431年),复立珠崖郡,省入合浦,属越州。

南朝梁

  • 535-545年,在汉废儋耳郡地设置崖州,属广州统领。

隋朝

  • 大业三年(607年),复置珠崖郡,领县十个,包括延德、宁远。隶属扬州司隶刺史节制。
  • 大业六年(610年),析西南地区置临振郡,领县五个,其中包括延德、宁远。

唐朝

  • 武德五年(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增置临川县,领县四个:宁远、延德、临川、陵水。宁远、延德隶属之。
  • 贞观二年(628年),析延德县,置吉阳县。
  • 天宝元年(742年),改振州为延德郡,增置落屯县。
  • 至德元年(756年),改延德郡为宁远郡。
  • 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振州,领县五个:宁远、延德、临川、吉阳、落屯。宁远、延德隶属之,属岭南东道。
  • 咸通三年(862年),属岭南西道。

南汉国

  • 917年-971年,承袭唐制,振州省去延德、临川、落屯三县,领县两个:宁远、吉阳。

宋朝

  • 开宝五年(972年),改振州为崖州,隶属琼州。
  • 至道三年(997年),属广南西路。
  • 熙宁六年(1073年),降崖州为珠崖军,废吉阳县为藤桥镇,宁远县为临川镇。
  • 崇宁五年(1106年),置延德县。
  • 大观元年(1107年),改延德县为延德军,分置通远县,为军治。
  • 政和元年(1111年),废延德军入感恩县,废通远县为镇,隶珠崖军。
  • 政和六年(1116年),设置延德砦。又以通远镇为砦。
  • 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
  • 绍兴六年(1136年),废吉阳军为宁远县。
  • 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吉阳军。统辖宁远、吉阳二县。

元朝

  • 至元十五年(1278年),仍按宋制为吉阳军,属琼州路,隶属湖广中书行省。
  • 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废吉阳县,吉阳军仅辖宁远一县。改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属广西行中书省统属。

明朝

  •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崖州在抱由峒瑞芝山建乐安城。
  • 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阳军为崖州,管辖宁远一县,属琼州府,隶属广西。
  • 洪武三年(1370年),改隶广东。
  • 正统四年(1439年),宁远县入崖州。
  • 正统五年(1440年),割感恩县归崖州统辖。

清朝

  •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抱由峒设乐安营。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宁、陵水、昌化、感恩等县。

民国时期

  • 民国元年(1912年),废崖州直隶州,原所隶四县归琼崖道直接管辖。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陈汉光部过琼,在乐安城设“琼崖抚黎专员公署”。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广东省国民政府划五指山区为白沙、保亭、乐安三县,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改乐安县为乐东黎族自治县。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成立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6月至1949年,隶属于琼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1949年至1952年,隶属于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
  • 1952至1988年3月,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 1988年4月后,隶属海南省。

历史沿革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保亭县由广东省政府设立,由崖县、陵水县、万宁县、乐会县、定安县等地组成。

1948年2月,保亭解放;4月,成立保亭县民主政府,隶属琼崖东区专员公署。

同年8月,少数民族边海区地委和专署成立,保亭隶属其中。

1949年3月,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保亭成为其成员。

1951年2月,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撤销;1952年7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成立,保亭属其管辖。

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自治州,保亭属其辖。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海南行署合署办公;保亭与陵水、崖县、兴隆华侨农场合并称崖县。

1959年11月,保亭县恢复,隶属海南行政公署。

1962年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复,保亭隶属其中。

1987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销;同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立,隶属海南行政区。1988年4月,隶属海南省。

保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海南岛重要的交通枢纽。

历史沿革

琼中县的名称源自其地理位置——位于琼岛中部。它的历史可追溯至约2000年前。

西汉时期,琼中属于珠崖郡;唐朝时属琼山县;元朝时分属琼山、定安、乐会和万安军;明清时期属定安、琼山县。

1948年2月,琼中县成立,隶属琼崖东区地委管辖。

1949年3月,琼中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7月,琼中县重新建立,归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管辖。1956年县治迁至贡坡;1959年县治再迁至营根。

1987年11月,琼中县撤销,设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隶属海南行政区管辖。县委、县政府驻地设在营根镇。

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海南省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