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俗语云“争论出真知”,然而《宝莲灯》中的沉香为对抗舅父二郎神(杨戬)而劈山救母,而外甥反成舅舅的二郎神(杨戬)为自己对抗外祖父玉皇大帝而劈山救母,同样没有在正月理发。

在进行一番诡辩式的思考后,让我们再探索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

如果正月理发会害死舅舅,那么正月植发是否对舅舅有延寿之效?

显然,这种民间传说毫无根据,那么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正月”为何不能理发?

关于“正月不理发”的风俗,坊间流传着众多说法,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清朝“剃发令”引发的“思旧说”

相传,顺治四年正月,满清颁布了剃发令,引发社会强烈的不满和抵抗,这与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相悖,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

于是汉人纷纷思念故国故君,用正月不理发的行为委婉表达,称为“思旧”,久而久之,演变为“死舅”

清朝的剃发之诏并非于顺治四年正月实施。

顺治元年四月,由于大汉奸吴三桂投靠满清,多尔衮率领清军击败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随后入主北京城。

在南下时,多尔衮就一副难看的胜利者姿态,强令沿途各州县官民像满人一样剃发留辫,以示对清朝的臣服。

“所过州县地方, 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进行屠戮。”

此举却遭到了汉人普遍的抵触和反抗。当时在京的汉官除孙之獬等极少数败类毫无廉耻,主动响应政策,虚溜拍马向清朝统治者献媚外,大多数官员都拒不剃发,甚至不少人因此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有些傻眼,他怎么也没想到,一道剃发令竟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眼见清朝的统治还不稳定,迫于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五月二十四日取消了剃发令:

“自兹以后, 天下臣民, 照旧束发, 悉从其便。”

不要误以为多尔衮良心发现,取消剃发令,只是多尔衮根据当时形势做出暂时的妥协之举。一旦时机成熟,剃发令必然卷土重来。

次年五月,随着清军在前线节节胜利,相继摧毁了大顺政权和南明的弘光政权。

多尔衮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原来的嘴脸重新暴露了出来,于是在当年六月重申剃发令,悍然下令全国男性一律剃发。

“若有复为此事, 渎违章奏, 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制度者, 杀无赦。”

好一句杀无赦,不知道清宫剧的导演们,一直美化多尔衮是什么居心?

如前文所述,清朝的剃发令分别颁布于顺治元年四月和顺治二年六月,有过两次,仅从时间来看,就与“正月不剃头”不符。

清朝统治者的野蛮与苛暴,不可能允许汉人正月不剃头。

<p

民国初年提出的“剪辫令”事实上并不是在农历正月颁布的。

1912年3月5日(阴历正月十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根据世界潮流,以及从卫生、美观的角度出发,公布了“剪辫令”。

这与传统说法中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并不相符。

为何会出现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呢?

民间传说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 记载“剪辫令”的《掖县志》成书于1935年,当时剪辫令颁布的时间还较为近,直接谈论此事过于敏感。
  • 作者不敢直言剪辫令评论当朝政事,只能通过它时加以化用和影射。而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满清剃发令,也只好成为这个背锅侠了。
  •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春节禁忌习俗实际上是起源于民国时期,其历史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源远流长。

    而且,“死舅舅”也是“思旧”的误传。

    为何要在二月二理发?

    既然如此,那为何大部分人还是坚持过了正月,到二月二才理发呢?

    除了民俗的力量,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确实不太好,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很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这算是这个民俗唯一的可取之处了。

    中国北方冬天天寒地冻,过年的时间很长,有“不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耍正月”是全面现象,吃喝娱乐、走亲访友、祈祷神灵,到了惊蛰前后,人们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生产中,一年吉利从头始。

    于是借着二月初二,取“龙抬头”吉意,剃一下正月里长长了的头发,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当然“剃龙头”首先还是给孩子理发,希望小孩一年顺顺利利,长大以后成龙成凤。

    除了养生,还有期许吉祥如意。

    借助“龙抬头”这个吉利的日子,辞旧迎新,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值此“龙抬头”良辰,让我们辞旧迎新,期许新的一年开新颜,事事顺遂。

    出于健康考虑,今年的二月二,还是避开扎堆理发吧。平安喜乐,才是最大的福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