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杂谈》6

    酱园之所以称为“园”是为了彰显文雅的气质,而酱园确实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酱园文化究竟体现在何处呢?笔者认为其中不乏宗教元素,尤其表现在敬畏之心的方面。

    首先便是对诚信的敬畏,彼时产品缺乏统一标准且无相关部门监管,全凭良心自律。从原料选取到制作加工的每个环节,都能严格遵守行业准则,一丝不苟。尤其在门店经营中,注重公平交易,老少皆宜,凭借诚信贏得口碑。

    比如制作酱料时,面粉必定选用“上等粉”,即使没有监督检查,但大家仍坚持这样做。三伏天进行翻酱开耙,从开工时间、开耙次数到每遍数量,都有严苛的规定。

    天源酱园的“九蒸佛手疙瘩”,每次蒸制时加入糖色,蒸后进行晾晒或入坛密封发酵,必定要蒸够九次。这便源于对诚信的敬畏,对制酱工艺的尊重,以及对良心的敬畏。必须蒸够九次,次数少了便有失良心。不像某些作坊,为了偷工减料,只要难以被发现便心安理得,认为“八次和九次差不多”。

    酱园的敬畏之心还体现在对文化的尊崇,通俗来说就是对读书识字的尊重。无论酱园主人是否饱学,其招牌都必定富有内涵。

    如鼎鼎大名的“六必居”酱园,这“六必”可谓大有深意,即“黍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齐必得,水泉必香”。辞藻优美,诚信之念溢于言表。

    江北四大酱园之一的玉堂酱园,其字号源自开业时选择未时,而按天干地支解释,未时对应“玉”,故称“玉堂”。

    许多字号都取自《论语》、《易经》等经典著作中的词句,部分则旨在祈求吉利,此处不一一列举,读者可参考笔者其他文章。

    酱园中识字的人并不多,因此十分看重文字的书写。几乎所有老酱园留存的配方、行业准则、规章制度等,都是用毛笔字书写的,那一丝不苟的端正楷书足以展现书写者的虔诚之心。

    笔者有一位朋友,其父亲虽不识字,但他亲自书写的一张酱菜配方却让笔者自愧不如。我将该配方赠予绍兴酱文化博物馆收藏,只是遗憾目前尚未有照片留存。

    酱园中的师傅需要熟练计数,就必须学会读书识字,因此他们采用筹算数字。“筹”是由竹子制成的细小木棍,组合而成数字,比阿拉伯数字更易于学习,老酱园人都能熟练使用。

    酱园人还敬畏神明,总要寻找一位宗师来拜奉。南京酱园拜颜真卿,因其被尊称为“颜鲁公”,谐音“盐卤”,而盐卤正是酱园的主要原料,故而拜之。北方将蔡邕奉为酱业宗师,“蔡邕”谐音“菜用”。浙江敬重范蠡,山东则拜姜子牙,还有人敬奉关羽,如若实在找不到,便拜财神爷。必定要找到一位神明来敬奉,这便是敬畏之心的体现。共谈酱香佳酌 一入酱香深似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816″ img_width=”608″ mime_type=”image/webp”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ezhpy3drpa/e3555920d6ae40c28934b162bbf50ef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656501&x-signature=PScs2JKuv%2BQAolzcUjad0srtgik%3D” web_uri=”tos-cn-i-ezhpy3drpa/e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