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污染防治攻坚战,治根基势在必行!

3月9日,窗外弥漫的薄霾让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格外忧心。多位代表委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在于彻底转变发展模式,纠正经济活动“三偏”结构,由“单打独斗”的治理模式逐步转换到联防联控模式,从源头控制污染扩散。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指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位居世界前列,虽然PM2.5污染有所缓和,但整体达标仍遥遥无期,治理压力有增无减。张道宏认为,我国“三偏”结构——产业偏工业、能源偏化石燃料、交通偏公路运输,决定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复杂、艰巨和持久性。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河渭河平原、成渝、东北等区域,污染防治急需“纠偏”。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此举既能促进环保,又能倒逼产业升级。防治大气污染,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和联动。

“防治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区域三地已从‘单打独斗’模式逐步转换到如今的联防联控模式,三地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相互支持,齐心协力,不断推进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深化。”温娟介绍,京津冀环保协同保护,稳步推动了三地大气污染防治。今年,天津还将推动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跨区域集疏港联动机制;推动实施海河上下游联防联治,落实引滦入津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加强区域环保治理协作,建立完善京津冀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排查整治三地结合部污染问题。

防治大气污染,“天帮忙”的气象条件固然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治霾根本。受访代表委员认为,减排工作重中之重是“更有效率的源头减排”。

张道宏指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应坚持对于过剩钢铁产业等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今后要在考虑天然气资源供应量基础上,加速推行“煤改气”工程和其他替代性清洁燃烧技术的使用。在京津冀等地区则要抓住机动车排放污染这一源头,严格执行对油品质量与排放的全流程监管,严惩生产与销售不合格油品、机动车排放造假等行为,强化依法治霾。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更加迫切。”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未来大气污染防治主攻方向就是瞄准解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问题。

在刘炳江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等具体措施,抓住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牛鼻子”。“2017年的‘气代煤’让京津冀地区收获了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益,但气荒拖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后腿。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很可能导致区域空气污染反弹。”他建议,落实天然气利用政策,尽快解决区域间、企业间天然气管网“肠梗阻”的问题,理顺天然气价格及明确清洁采暖费用分担机制,确保能源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陈小柒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