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群山环绕着滁州城。那西南面的山峰,峰峦叠嶂,幽谷深壑,看去苍翠幽美,深秀迷人,这就是琅琊山了。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下,这就是酿泉。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忽然看见一座亭子斜倚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谁修建了这座亭子?是山上的和尚智仙。谁给它命名的?是太守自己称道的。太守和宾客在此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志趣不在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在于领悟于心,而托寓在酒中。

倘若太阳升起云雾散尽,云彩归去山洞黑暗,阴晴变化不息,这就是山中朝暮的景象。野花吐艳,香气幽远;良木挺拔,绿荫繁茂;清风高洁,雨过水落,石块显露,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上去,傍晚归,四季景色不同,乐无穷尽。

至于挑夫在路上歌唱,行人靠树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和,驼背的老人,扶持着小童,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人的游乐。到溪边垂钓,溪水深,鱼肥;将酿泉水酿成酒,泉水清醇,酒味醇正;山中佳肴,野味山珍,纷纷摆在面前,这就是太守宴请宾客的盛况。

宴席上尽兴的欢乐,非丝非竹,弹弓的人射中目标,下棋的人胜了,酒杯交错,起身而坐喧哗不休,这是众位宾客的喜悦。满面皱纹白发苍苍,醉倒在宾客之中的,就是醉醺醺的太守。

太阳西下,山间景色迷人,人影散乱,太守归去,宾客相随。树林阴暗幽深,鸟鸣声上下交织,游人离去,禽鸟欢快。禽鸟只知山中之乐,不知人间之乐;人知跟随太守游乐而快乐,又不知太守的快乐在于享受这山水的乐趣。

醉能同享其乐,醒能写出来文章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庐陵欧阳修就是太守。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当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欧阳修由于一向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措施而遭到保守派的排挤攻击,因而被贬官到滁州。欧阳修在滁州推行宽简政策,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滁州还拥有醉翁亭这样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的欣慰。但是欧阳修又忧心忡忡,国事日衰,自己壮志难酬,所以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出达观旷达和深沉的忧国情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他顺着溪流捕鱼,忘记了道路的远近。突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沿着两岸绵延数百步,林中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感到很奇怪。他又往前走,想穿过这片桃林。

走到林尽头,看见一座山,山中有小小的山洞,恍惚间好像有光亮。渔人便放下船只,从山洞进入山里。一开始洞口非常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划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物产。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来来往往,耕作劳作,男女服饰,完全像外人。老人小孩,都怡然自得,自得其乐。

他们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家,宰杀鸡做饭招待。村中的人听说有外人来,都来慰问。他们自称先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来,于是和外界断了联系。他们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却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人一一给他们讲述了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惊叹不已。村中每个人都再次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作客,纷纷拿出酒食款待他。渔人在村中停留了几天,辞别的时候,村人说:“我们这里的事情,不能告诉外人。”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原路返回。他把沿途所见的情景,仔细地记在心里。回到郡城后,他拜见太守,讲述了他所看到的奇事。太守立刻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桃花源,根据他指引的标记寻找,但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高尚的人,听说此事,很想去寻访。但还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就病逝了,从此,再去探访桃花源的人没有了。

【创作背景】

陶渊明年轻时立志“大济苍生”,但身处的东晋王朝腐败无能,战乱频仍,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义熙元年(405年),他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回到家乡后,陶渊明借《桃花源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这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渴望。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622″ img_width=”1118″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山丘西行百余步,穿过竹林,便听到水声,宛如佩环相击,令人心旷神怡。遂伐竹开路,来到山下。只见一汪小潭,水色清澈透亮,潭底全由石头铺就。靠近岸边,水中石头卷曲露出水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坻、石岛和石岩。青翠的树木和藤蔓盘绕其上,交织相连,掩映摇曳。

潭中鱼群约有百余条,它们悠然自得地游弋,似乎在虚空中穿梭,无依无托。阳光照射在水面上,鱼的影子投射在石块上,纹丝不动。转瞬之间,它们翩然远去,忽隐忽现,似与游人嬉戏。

小潭西南望去,山势蜿蜒曲折,明暗交替,隐隐可见。潭岸的形状犹如犬牙交错,不知其源头何在。

我坐在潭边,四面竹树环绕,周围空无一人。寂静异常,令人心生凄凉。幽深处透着寒意,令人心生感慨。只因此地过于清幽,不可久留,于是留下此文作记。

与我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以及小弟宗玄。随从者有崔氏两幼子:恕己和奉壹。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贬官后,他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不惮路远,伐竹开路,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在此期间,他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被称为《永州八记》,其中本篇为第一篇,记述了游历小石潭的见闻。

来源:唐诗宋词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