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该单元主要收录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学习这些诗歌,应以 seguenti 方式进行:
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
探索手法:关注不同诗人创作技巧的独创性。
品味音韵:领会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和意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对诗歌鉴赏有一定基础,同时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但他们在诗歌内涵挖掘、表达手法理解方面存在欠缺。在通过艺术手法深入领悟诗歌情感方面也存在挑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基本知识。
掌握“对写”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熟练运用对写手法分层解析诗歌。
通过乐景烘托,深刻理解诗中的哀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对写”与“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把握诗歌朗诵的节奏。
教学难点:
对写手法的掌握。
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深刻理解诗歌情感。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提问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时间
10 分钟(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背景、朗诵要求和大意。
文化背景参考: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其主要描写作者的失意与哀伤、游子与思妇的离愁别绪。《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创造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极高。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朗诵技巧:
易错词提示:
采之欲遗谁:wèi
还顾望旧乡:huǎn
节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深度解析
1. 诗句分析
(1)品味环境描写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与“芳草”营造了美好的自然环境。
分析乐景烘托手法:“乐景写哀情”营造反差,更突出思念的沉重。
(2)明确诗歌主旨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表达思念之情,奠定全诗哀愁基调。
(3)抒情角度对比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通过男子视角,展现思念之苦。
(4)思想感情升华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点出同心之人的分离,升华情感基调。
2. 讨论诗歌意象
分组讨论,归纳诗歌中反映男女主角思念的意象。
女子:采芙蓉、远道
男子:长路
3. 讲解对写手法
(1)概念讲解
对写手法:通过寄托于他物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2)实例分析
例如:
遥想远方亲人,衬托思念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忆与亲人相聚的情景,反衬离别的苦楚: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放雨时”
(3)对写手法的作用
委婉含蓄地表达深挚的情感。
增强情感强度,达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4. 解析本诗中的对写手法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由女子采芙蓉写丈夫思念。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由男子回望故乡写妻子思念。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在体会诗歌情感的重点学习了对写手法。通过对其他诗歌实例的分析,我们加深了对对写手法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对诗歌文本的赏析能力。
(四)作业布置
收集运用对写手法的诗句。
尝试修改本诗,突出对写手法表现。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