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需要,趣话君曾多次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在仪式开始之前,逝者常常被一块布盖着面部,以便于最后的告别。仪式开始时,这块盖布会被揭去,让人们能够最后一次与逝者进行告别。这个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参与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每一次参加告别仪式,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农村和城镇,这一传统仍然存在。当人们去逝者家中慰问吊唁时,逝者通常被盖着布。如果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去世,通常可以揭开布来看最后一眼,而家人不会反对。但如果是亲戚去世,最好不要揭开布,以免引起误会,被视为怀疑死者死因不正常,甚至是被害身亡。过去农村中也出现过这类矛盾情况。

《金瓶梅》中曾多次描写了掩面的场景。在第5回中,潘金莲毒死武大后,她和王婆将武大移到楼下,放在一扇门板上,给他梳理了头发,戴上头巾,穿好衣服鞋袜,然后用一块白绢盖住了他的面部,再用干净的被子盖在尸体上,使之看起来像是因病去世一样。第62回中描述了李瓶儿之死。李瓶儿是西门庆的妻子,她去世后,西门庆非常悲痛,其他妻妾们为她穿好衣服,把她放在正寝室里。在铺了锦褥、覆上纸被,摆放了香案后,李瓶儿的尸体也被盖上了。

为什么会有盖脸的习俗?这一传统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盖脸,也叫做掩面,是用纸、白色或黄色的布或丝绸覆盖在尸体的面部或身上。《荀子·礼论》中写道:“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这里的“儇目”指的是用巾覆盖死者的面目,“鬠”则是束发的意思。“鬠而不冠笄”即指束发而不戴固定的冠饰。这说明了用于掩盖尸体面部的布料尺寸,足以覆盖整个头部。

掩面习俗的起源与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原是春秋末期楚国人,后来逃到吴国,成为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吴王夫差执政后,伍子胥多次劝谏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但夫差不听。最终,夫差派人送来宝剑,命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在自杀之前对门客说:“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东门上,我要看着吴国的灭亡。”

《太平御览》和《吴越春秋》中记载,吴王夫差在临死前说:“我因为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死人没有知觉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