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耸立的泰山,素有“五岳独尊”之称,是终生必览的胜地。然泰山之麓,在云烟缭绕、翠木葱茏之处,坐落着普照寺,这座已有千载历史的六朝古刹,更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曾隐居之地,已然成为登泰山的必游景点之一。

普照寺位于泰山凌汉峰下,地处连接红门和天外村两条登泰山线路的要道上。

清人曾对普照寺的美景赞誉有加:“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

群峰环抱之中,普照寺隐匿其间,亭台楼阁,气象雄伟。

泰山环山路上设有普照寺路标,自此步入普照寺,即可欣赏云门石刻,不远处便可穿过松影禅音之地,抵达普照寺。

普照寺为一三进式院落,红墙青瓦,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山门、二山门、大雄宝殿、筛月亭、摩松楼,前院钟鼓楼对峙,两侧还配有殿庑、禅房和花园等建筑。

普照寺山门前平台上方西侧有几座佛塔,池塘内塑有观音三面石雕。山门为三间硬山式建筑,青砖黛瓦,丹柱前厦,抱柱楹联“长松筛月不辨今古,黑豆未芽何分儒佛”,门额上书“普照寺”三个大字。

山门前树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古建筑群普照寺”的碑刻,以及普照寺简介碑刻。碑文记载,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相传于六朝(420-589)时期始建,后历代皆有扩建修葺。明代高丽僧满空,清代诗僧元玉曾在此主持。概算起来,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唐宋时已有之,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殿壁上刻有敕牒石刻。

步入大山门,松柏耸立,石碑林立,左右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四角攒尖顶式建筑。钟楼内悬挂着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造的莲瓣口形铁钟。

<img data

广阔的庭院内,两侧设有对称的月亮门。右侧的月亮门通往禅院和石堂院(目前暂未开放),而左侧的月亮门则引领至葱葱竹林和雅致花园。

普照寺的竹林在北方地区颇为罕见。枝繁叶茂的竹子在微风中摇曳,映衬着历代高僧墓塔的静默矗立。而在悬崖峭壁附近,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元代经幢,岁月风霜早已模糊了刻纹,让字迹难以辨认。

大雄宝殿两侧的垂花门通向宏伟的后院。高耸的青石台阶上,巍然耸立着一座单檐四柱石亭,名为“筛月亭”。

此亭约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后),其名因亭旁一株有1500余年树龄的六朝古松而得名。明月之夜,松枝婆娑掩映,将月光筛下,洒落在亭顶和地面,形成宛若银河落下的奇观。

亭内横梁上悬挂着一块匾额,题有“筛月亭”三字。四根石柱上镌刻有楹联,内容皆为描绘普照寺的诗句,字字珠玑,意境深远。

亭内还设有石桌石凳。石桌表面因历代游人的抚摸而光滑如镜,其上还有被摩挲出的凹坑,轻轻敲击竟能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名为“五音石”。

走过筛月亭,便来到了一座五间二层楼的建筑——摩松楼。楼上设有藏经楼,而楼匾上题有“摩松楼”三字。此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供奉佛子的佛阁。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期间曾在此居住。

摩松楼西侧是菊林院。其正房为五间,现已改为满空和尚纪念堂。堂前悬挂着楹联一幅,曰:“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

院内有一株一品大夫松,又名师弟松,相传为清代僧人所植。

菊林院附近有一花园,其中种植有几株腊梅,枝繁叶茂。每逢冬末春初,它们便绽放出满园芬芳,香飘四野。相传这些腊梅为冯玉祥将军隐居期间亲手所植,故得名“将军梅”。

千年古刹普照寺,四季景色各异。冬日的腊梅,春日的玉兰,秋日的银杏,在红墙黛瓦的衬托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寻古打卡。若您登临泰山,千万不要错过这座免费开放、历史悠久的古迹!

小贴士:普照寺免费开放,但自驾前来的话需要付费停车。车辆单行,东进西出。

壹点号老靳行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