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神农与炎帝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神农即炎帝,两者代表了同一个人。《五帝本纪》中对神农与炎帝的描述却令人费解:

《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帝时期,神农王朝衰落,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神农氏无力平叛。之后,轩辕部、蚩尤部、炎帝部三国鼎立,仿佛上古版的三国演义。

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分别写神农与炎帝,而不是说“神农炎帝”呢?原因很简单,在历史中,神农就是神农,炎帝就是炎帝,两人并非同一人。更重要的是,神农与炎帝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或部落代号),神农出自母系社会,而炎帝则出自父系社会。

先秦文献中并未明确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但通常炎帝就是炎帝,神农就是神农,即便一段话中同时出现两者,语气上也表明他们并非同一人。

《国语·晋语》记载,炎黄乃兄弟二人,“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虽然炎黄兄弟之说不太可信,但也说明两人可能大致处于同一时代。

《周易·系辞》:“包牺氏(伏羲)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伏羲去世或伏羲部落衰败后,神农氏开始兴起,大兴农耕技术。

可见,神农与炎帝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神农生活在黄帝、炎帝之前。《五帝本纪》记载的意思是,神农氏统治衰落后,黄帝、炎帝、蚩尤开始兴起,准备建立自己的统治。

由于先秦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于是难免后人产生误解。

西汉末年,宗室刘向校订《世本》时,将炎帝与神农视为同一个人。此后,神农与炎帝逐渐被视作一人,其中以皇普谧的影响最大。

魏晋时期,皇普谧在《帝王世纪》中生动地记载了“神农炎帝”的身世:“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自皇普谧之后,神农炎帝正式合二为一,后世史家在注释先秦文献时,都将两人注释为同一个人,影响至今。

但仔细分析皇普谧的记载,也可以看出神农与炎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根据皇普谧对“神农炎帝”的身世揭秘,神农炎帝的氏族图腾有二,即神农的“有神龙首”与炎帝的“人身牛首”。前者以龙为图腾,后者以牛为图腾。那么,同一个人(或部落)身上为何有两个如此不同的图腾?显然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神农与炎帝是两个人。

问题在于,如果神农与炎帝是两个人,那么他们会是什么关系呢?

皇普谧提到的三个图腾,除了龙与牛之外,还有一个是“蟜”,即“有蟜氏”崇尚“蟜”。所谓“蟜”,其实就是“虫”。古文中虫通蛇、也通龙,因此崇尚“虫”的“有蟜氏”,与崇尚“龙”的神农,其实可以说崇尚同一样东西,出自同一个部落。

上古时期的婚姻,母系氏族图腾随母,父系氏族图腾

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耕作器具,其中包括石锄、骨锄、磨光石斧、石奔等,这些工具比仰韶时代更为先进和大型。还发现了大型窖穴和陶瓮,表明当时已经发展出规模更大的耕作方式,需要耗费更多体力进行锄耕。

学者张玉勤在《神龙、炎帝、黄帝关系辨》中提出,神农代表着仰韶文化,而炎帝则代表着龙山文化。二人生活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但到了汉代,人们误将二人混为一谈。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神农氏世衰”实际上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崛起。在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以黄帝、蚩尤、炎帝为代表的父系部落势力日益强大,为了争夺适合耕作的土地,爆发了一系列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