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从交友之道到人生礼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从甲骨文、四大发明到四大名著,从易经、论语到唐诗、宋词,再到珠算、书法等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引以为傲。

民俗文化有哪些

【交友之道:二十种“之交”】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视,不同的交往程度和方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之交”文化。例如:

布衣之交: 普通老百姓之间朴素的友谊。
车笠之交: 地位悬殊,但以平等相待的朋友关系。
患难之交: 在逆境中互相扶持结下的深厚情谊。
酒肉之交: 因吃喝玩乐而结识,交情不深的朋友。
忘年之交: 年龄、辈分差异大,但友谊深厚的朋友。

还有竹马之交、肺腑之交、胶漆之交、生死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邂逅之交、君子之交、一面之交、点头之交、泛泛之交、半面之交、八拜之交、杵臼之交、金玉之交等等,每一种“之交”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相处方式和情感联结,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民俗文化有哪些

【人生旅程:年龄的称谓】

从出生到耄耋,中国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称谓,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生意义。例如: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象征着生命的初始和希望。
孩提: 2-3岁的儿童,天真烂漫,充满活力。
垂髫: 幼年儿童,也称“总角”,代表着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豆蔻: 女子十三岁,含苞待放,青春靓丽。
及笄: 女子十五岁,标志着成年,可以行成人礼。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阶段也随之转变,从加冠 (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 (三十岁)、不惑之年 (四十岁)、知命之年 (五十岁)、花甲之年 (六十岁)古稀之年 (七十岁)、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期颐之年 (一百岁),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社会期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历程的尊重和感悟。

【古代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者将会获得相应的功名和官职。

乡试: 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 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科举制度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也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文整理了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包括科举、宗法、五行、人体、儒家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制度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录取者称为“进士”。其中,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宗法关系
祖宗十八代的称谓:
上序(向上追溯)依次称谓:

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向下延续)依次称谓:

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从小到大依次排序:

耳、云、仍、晜[kūn] 、来、玄、曾、高、天、烈、太、远、鼻。

民俗文化有哪些

其他文化常识
【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民俗文化有哪些

【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民俗文化有哪些

儒家思想: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民俗文化有哪些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来源: 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欣赏”
编辑: 苗苗
声明: 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